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说明这组回忆性散文,融入了鲁迅的童真和童趣,在他的成人与童年复合视角下,再现了浓郁的浙东风俗气息:老鼠成亲的故事、过年岁的规矩、迎神会的盛况(扮犯人、高跷、抬阁、马头、无常)、目连戏的热闹、旧书塾的陈规、治病的陋习,等等。
《朝花夕拾》描绘了清末民初底层百姓和知识界的面影。
这里有沾染旧式女人某些弱点,然而心地善良、热情的长妈妈;方正博学而又守旧的寿镜吾老先生;固执严肃的父亲;故弄玄虚的陈莲河医生;善于捏造事实、散布流言的衍太太;正直狷介终至沉水而亡的范爱农,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各具特色。
诚然,散文写人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很大程度上,它只能依靠精选的事件片断和艺术细节来体现。
长妈妈那个“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
的小动作,在鲁迅眼里与正在散布流言的饶舌妇形象并无二致;而范爱农那双“白多黑少”
眼睛的细节刻画,则凸显了旧时代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个性。
《朝花夕拾》里这些颇有小说笔法的描写,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朝花夕拾》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情韵悠长、清奇脱俗的特色。
鲁迅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自己真挚浓郁的爱憎情感,这种思想情感表现在艺术上,便是在平淡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分清是非,使回忆与感兴、抒情与幽默和谐地融合起来。
对于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的缅怀是深沉真挚的,但鲁迅没有采用那些表面上看来激动的文字,而是通过内心的祷告、无言的纪念、念及旧友的女儿等平淡中见真情的描写或抒情追忆着他们,在平易亲切中寓有深长的韵味。
三、“杂文”
——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
鲁迅强调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因而以批判锋芒见长的现代杂文,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从事“社会批评”
和“文明批评”
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自1918年享誉文坛至1936年去世的18年间,鲁迅的杂文创作从未中断。
他先后出版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杂文集。
据统计,鲁迅一生创作文字170万字,其中杂文就有135万字,占了将近80%。
鲁迅的杂文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深邃,理性力量丰厚,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其杂文是一部活的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史。
鲁迅杂文真实记录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尤其是五四以后,鲁迅始终站在新文化活动的前沿,积极进行着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其宏富精深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珍贵文献、中国现代“社会相”
的大全、中国民族斗争史图的描绘。
其二,对“国民性”
病根的顽强探索。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在观察、分析与表现中国历史进程中,他的注意力始终集注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巨变中的人,不同阶级、阶层以及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以及其内含的历史经验教训。
因此,他说“‘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
。
(《准风月谈·后记》)他对“社会相”
观察之深,概括之精,如“二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