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夏衍:《法西斯细菌》
评论文献索引
周钢鸣.夏衍剧作论.文艺生活,1941(1-3).
何其芳.评《芳草天涯》.关于现实主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袁良骏.夏衍剧作论.戏剧艺术论丛,1980(3).
王保生.评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3).
陈坚.论《芳草天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1).
王文英.论夏衍戏剧艺术的创新.文学评论,1985(2).
韩日新.三四十年代曹禺和夏衍的创作比较.文学评论,1991(2).
陈坚.论夏衍戏剧的心理特色.中国话剧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4).
严肃.中国抗战戏剧的嚆矢——夏衍《上海屋檐下》研究.四川戏剧,2005(2、3、4).
拓展练习
1.以《雷雨》《上海屋檐下》为重点分析对象,分析在戏剧冲突的构造上,夏衍与曹禺有何区别。
2.刘西渭在肯定《上海屋檐下》不失为一部佳作的同时,也提出一些批评,如“他缺乏语言与动作完成他情节上巧妙的布置。
语言是抽象的,动作是细微的,这三个主要人物——特别是那对旧夫妇——永远感情用事地自相表白。
作者不曾深入他们的灵魂,那深致而反常的灵魂,用具体的直接动作表现他们的心境。”
[10]这一不足是否存在,请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作出评析。
3.无论《法西斯细菌》还是《芳草天涯》,夏衍都是以知识分子为关注对象,所探讨的都是抗战背景下“时代”
与“人”
的关系,所不同的只是观察视角由政治转向了伦理道理。
但与前者受到普遍好评形成对比的是,后者被一些评论家指责为“一个非政治倾向的作品”
,“这种尊重别人的爱情或者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观点——实质上不过是宣传个人的爱情或者幸福是很神圣、很重要而已”
(何其芳)。
由此可以看出,伴随《讲话》在国统区的广泛传播,立足于个体的文学创作已经越来越难于在左翼阵营内立足。
阅读评论摘要6、7及相关资料,分析何其芳作出这一批评的理论根基。
[1]竹可羽:《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载《人民文学》,1957(10)。
[2]杨志今:《怎样评价〈围城〉》,载《新文学论丛》,1984(3)。
[3]本文载《文艺争鸣》,1997(2)。
[4]孙犁:《谈赵树理》,载《天津日报》,1979-01-04。
[5]陆耀东:《论冯至的诗》,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2)。
[6]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59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7][美]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张泉译,70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8]《新文学史话——中国新文学史续编》,293页,香港,南山书屋,1980。
[9]周宁:《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载《人文杂志》,2003(2)。
[10]《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