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拓展练习
1.关于《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形象,一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结合评论摘要3,并参阅以下几种观点,谈谈自己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①作为一个优秀的基层干部,梁生宝的坚定的阶级立场、鲜明的政策观点和出色的组织才能,集中地表现了无产阶级化的农民中的先进分子的特点,他的一生,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壮丽的一生。
[3]
②梁生宝形象的艺术塑造也许可以说是“三多三不足”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政治上成熟的程度更有点离开人物的实际条件);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三多”
未必是弱点(有时还是长处),“三不足”
却是艺术上的瑕疵。
[4]
③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
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在这部小说里,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不是因为有了梁生宝,村里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浪潮。
是梁生宝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受教育和成长的。
小说的字里行间徘徊着一个巨大的形象——党,批评者为什么始终没有看见它?[5]
④新时期以来,共产党的农村政策发生了变化,有的批评家认为《创业史》是左倾政策的产物,没有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农村生活,因为以今天的观点看,梁生宝这位“创业英雄”
实际上是个悲剧人物,他的“富必修”
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而蛤蟆滩的“三大能人”
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在今天又可能是“当代英雄”
。
[6]
2.重读《青春之歌》的人们,讨论的焦点常常不是主角林道静,而是配角余永泽。
余永泽属于与整体相疏离的另一种个体生命形态。
随着在思想解放大潮中自我的浮出水面,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余永泽固然没有参加革命,但他也没有反对革命啊;他固然没有关注时代风云,但他安心书斋从事整理国故、传承文化发展的历史链条,又何罪之有呢?没有林道静式的人物献身革命,革命不会成功;没有余永泽这样的知识分子献身文化学术,也没有文化学术今日的辉煌,也许我们应当承认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合理性。
但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个体的知识分子,则只能有一种选择:是做林道静,还是做余永泽?在当下,这尤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人生命题,请联系社会现实语境谈谈思考这个“选择”
的必要性。
3.对于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郭开曾进行过如下评论:(1)书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作者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做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2)没有很好的描写工农群众,没有描写知识分子和工农的结合,书中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林道静自始至终没有认真地实行与工农大众相结合;(3)没有认真地实际地描写知识分子改造的过程,没有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变化。
尤其是林道静,从未进行过深刻的思想斗争,她的思想感情没有经历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的转变,到书的最末,她也只是一个较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是作者给她冠以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结果严重地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
[7]
从今天的立场角度看,这段评论的措辞与立场都显得非常“左”
倾,但在当时类似这样的意见却对杨沫修改《青春之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后来许多评论者对《青春之歌》的修改本提出意见,认为这些修改是概念化的,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初版本的文学价值大于后来的两个修改本。
但杨沫认为,修改后的《青春之歌》更贴近了生活的真实,并坚持不恢复初版本原貌。
因此黄子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杨沫写作《青春之歌》绝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文学事件,而更是一个切己的政治事件,尤其是生活政治事件;《青春之歌》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作家向党递交的一份忏悔录、告白书,向党交心、掏心、表忠诚的思想汇报。
请参阅评论摘要5,谈谈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