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种浪漫的姿势,一种英雄气概的表演,若更往坏处推测,便不免有伤厚道了。
所以,克家的最有意义的诗,虽是《难民》《老哥哥》《炭鬼》等篇,但是若没有《烙印》和《生活》一类的作品做基础,前面那些诗的意义便单薄了,甚至虚伪了。
人们对于一件事,往往有追问它的动机的习惯(他们也实在有这个权利)。
对于诗,也是这样。
当我们对一首诗的动机(意识或潜意识的)发生疑问的时候,我很担心那首诗还有多少存在的可能性。
读克家的诗,这种疑问永不会发生,为的是有《烙印》和《生活》一类诗给我们担保了。
闻一多:《〈烙印〉序》,见《闻一多全集》(三),224页,上海,开明书店,1948。
2.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
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
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
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
他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汲取养分,予以现代化改造,铸造自己作品的中国风格。
他的诗具有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重“藏”
,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
,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
吕进:《臧克家:现实主义与中国风格》,载《文史哲》,2004(5)。
3.其(臧克家诗作)讽刺方式,大体上采用:一、嘲弄,如《宝贝儿》《胜利把他们留住了》等。
二、对比,如《胜利风》第五节;“这里忙着;论功行赏、分封烈士;人才,在无缘的角落里,闲敲着满肚皮的抱负。”
三、点题,如《一个黄昏》写一个在前线丢了只胳膊的伤兵在黄昏的雨中敲门,他自叙他身上很脏,因此不让他上公共汽车,政府办公人员则“一劲支吾”
,死活不问,“我”
送给他一条军裤。
篇末写道:“第二天打开报纸,一眼就碰到了慰劳伤兵的消息,文字真切动人,那么大的标题!”
傅子玖主编:《中国新文学》上册,549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田间大半生致力于街头诗运动和街头诗创作,始终应和着时代的节拍,洋溢着战斗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因而他的诗歌尤其是街头诗、传单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从思想内容方面看,田间的街头诗解放前后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者主要是反映战争生活,政治性强,火药味浓,而且大多直接发表在街头、墙头、碉堡和传单上,宣传发动群众投入人民战争、解放战争及各项政治运动。
后者主要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生活、新成就,包括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区建设等,大多以诗传单形式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继续向广大读者宣传鼓动,充当新时代的鼓。
郭仁怀:《田间与街头诗》,载《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4)。
5.诗情在时代生活中升起,谁先感应了时代,走入了生活,谁就先得到诗。
在那严峻的时代里,无视民族的灾难而沉迷在个人生活的小宇宙,必然导致诗人人格的丧失和良知的泯灭,而诗的价值也自然变得狭小、微弱。
于是,“七月,我们起来了。
呼啸的河流呵,叛变的土地呵,爆烈的火焰呵,和应该激动在这凄迷的殖民地上的复活的歌呵!
因为我们,是生长在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