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试问,作品的这两重结构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呢?在这里,显在结构在表现阶级压迫、阶级掠夺和阶级斗争,而潜在结构似乎在叙述阶级调和、通融与超越;显在结构在表现故事的阶级性,而潜在结构似乎在叙述人性。
……我认为,在这里,潜在结构并没有加深显在结构的意义,而是颠覆和瓦解了它。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17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不知是人民进步了,还是时代太近,还未湮没的缘故,我却见过几种说诉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
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
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
“要征服中国民族,必须征服中国民族的心!”
但这书却于“心的征服”
有碍。
心的征服,先要中国人自己代办。
宋曾以道学替金元治心,明曾以党狱替满清钳口。
这书当然不容于满洲帝国,但我看也因此当然不容于中华民国。
这事情很快的就会得到实证。
如果事实证明了我的推测并没有错,那也就证明了这是一部很好的书。
鲁迅:《萧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言》,见《八月的乡村》,2页,上海,上海容光书局,1935。
5.她(萧红)对艺术表现方法上这三方面的自由探索、创造。
首先,是题材取向上的怀旧倾向。
萧红虽然写过一些迅即反映现实的作品,但大都不很成功。
从本质上看,萧红是一位忆旧型的作家。
……《呼兰河传》回忆的是故乡呼兰河的平庸的生活,刻画的是动物般生存着的人们,但这里“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
;这里有深刻的批判,但也有深情的憧憬。
其次,是叙述方式上对限制叙事的重点运用。
她的大部分的名篇(如《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重点运用了第一人称限制叙述角度……只有这种角度才深深地契合于她的那种天性,才使她的话得到了得心应手的表达;而且,由于这种角度所特有的叙事功能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意蕴含量。
第三,是情感评价上的心理视角。
……在艺术的情感评价上,她就很少以纯客观的描写显示其倾向性,而主要以心理视角直接显示其主观的情感评价。
与她侧重运用的叙事角度相应,她所采用的情感评价上的心理视角主要是属于第一人称的。
这样,作品中的“我”
往往一身而两任,既是事件发生的见证人(有时甚至是事件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该事件的评价者。
秦林芳:《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载《江海学刊》,1992(2)。
6.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篇没有完整的叙事线索,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更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和人物,全书的七章之间也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因果联系来相互连接。
就在好似“无结构的结构”
中展开这近乎“无事”
的叙事。
然而,《呼兰河传》并不是简单地将各个散落的篇章拼凑起来,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统一体,其结构是“空间”
地组织起来的。
换言之,《呼兰河传》是一部“空间形式”
的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