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和“自由人”
概念相比,“第三种人”
在指代范围上要宽泛得多。
当时论争者对“第三种人”
概念的理解与苏汶的原意颇有出入。
胡风把试图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作家皆指称为“第三种人”
,而在戴望舒、郁达夫等人的理解中基本也是如此。
可以说,在一般的作家、理论家的概念中,“第三种人”
其实就是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在文艺上否认文学的政治功能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黄德志:《左翼对自由人与第三种人的误读》,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
4.鲁迅与梁实秋的争论,有时难免彼此挖苦、讥讽,但绝非个人义气之争,而代表了两种社会思潮和文艺观点的交锋。
当时的知识界,大致有三种倾向:一是社会主义,鲁迅和左翼作家是代表;二是自由主义,梁实秋和新月社就是其中活跃者;三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文学”
家即属此类。
“民族主义文学家”
虽以官方为后台,但无论理论还是创作都拿不出东西来,闹了一阵子,受到鲁迅和左翼作家的批判,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中国有相当的力量,他们有不同的派别,新月社崇尚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参政意识较强,虽然在人权问题上与国民党政府有摩擦,但与共产党的分歧更大,所以他们与左翼作家的对立是必然的。
而梁实秋是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的信徒,白壁德反对唯物论,反对功利主义,不相信群众的统治,而倾向于知识的贵族主义,主张人性论,追求一种完整的均衡的人性,这些都是被梁实秋用来作为武器。
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19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5.然而,我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文学革命”
与“革命文学”
这种表面的相似其实掩盖了实质的巨大不同。
这实质的巨大不同根本就在于把“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当成了“无产阶级革命”
,进而把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这些革命的同盟者当作革命对象,由此产生了以(不甚了解的)“社会主义”
反对“资本主义”
、以(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
反对“人道主义”
、以“阶级论”
反对“人性论”
、以“无产文学”
取代“人的文学”
、以唯物论批判唯心论(其实二者都是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形式)、以集体主义批判个人主义、以人民文学取代个性文学、以遵命文学取代自由文学、以政治工具论取消艺术自律论等一系列的差异。
而这些差异,早在狭义的“革命文学”
对五四“文学革命”
的批判中就有明确的表现。
(1)从“资产阶级革命”
到“无产阶级革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