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李继凯.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异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3).
范智宏.在“古老的记忆”
与现代体验之间——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文学评论,1993(6).
邵迎建.重读张爱玲《金锁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3).
刘思谦.张爱玲:走向女性神话.“娜拉”
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宋家宏.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曹七巧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
许子东.张爱玲与二十世纪中文文学.呐喊与流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解志熙.“反传奇的传奇”
及其他:论张爱玲叙事艺术的成就与限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1).
拓展练习
1.鲁迅与张爱玲分属于两个文化时代、两个性别阵营,在政治立场、文学观念上都有着很大差异,然而,二者在精神层面的相似点却被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如傅雷最早指出:《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
于青也在《张爱玲传》中指出:“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贡献;那么,张爱玲对女性意识里‘女性原罪’意识的展露和批判,则是张爱玲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补充,是对女性意识的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
在此,以国民劣根批判为切入点,沿着“被食—自食—食人”
这一循环链,对《狂人日记》与《金锁记》进行比较评析。
2.鲁迅与张爱玲的作品,都有一种悲观、虚无的气息弥散其中,带给读者一种彻骨寒意。
如鲁迅认为人的生命终点不过是“坟”
,“我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实有’”
。
可是面对彻底虚无,鲁迅又以“反抗绝望”
的态度赋予了人生积极的意义。
《野草》中的“死火”
意象就非常出色地寄寓了鲁迅这一人生哲学。
然而,面对虚无,张爱玲却不如鲁迅那般彻底否定,她认为,人生若从整体来看,其底色是“苍凉”
的,但若从小处看、细处看、局部看,皆为真实的、发散着亮光的。
可以说,对虚无世界的恐怖更增加了她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以鲁迅《野草·过客》与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为比较对象,对鲁、张二人在精神指向上的异同做一评析。
3.月亮意象在张爱玲作品中俯拾即是。
在《金锁记》中,这一意象使用达到顶峰,全文共九处写到月亮。
月亮不仅渲染着全篇情绪的悲凉,更将故事的悲剧性和深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重点分析小说首、尾对月亮的描写,分析其对小说的情节推动、氛围营造、主题深化发挥的重要功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