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文学19371949(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胡风的文艺思想和文化语境的形成,一个群体的崛起,恰恰表现为对后者的积极捍卫。

胡风的主观(体验)现实主义的理论成为七月派的思想核心,大体从三个层面确立了理论立脚点。

第一,以主体、体验的现实主义激活客观、再现、反映的现实主义,反对机械的、教条的庸俗社会学的文学观,胡风首先以理论家的胆识和勇气,继三十年代中期与周扬、茅盾的理论分歧以后,四十年代又在民族形式问题、论主观问题的讨论中,与周扬、何其芳、邵荃麟、林默涵等等延安文艺派的理论认识相左。

第二,以主体的社会化、社会的生命化的现实主义反思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坚持处处有生活,生活必须融合“主观战斗”

的文学观。

因此,胡风不仅仅强调主体、个性又与周作人、林语堂、朱光潜的个性精神、性灵说区分开来了,而且在文学的社会人生联系上,也与茅盾、冯雪峰、张天翼、沙汀、欧阳山等理解的现实主义不同。

第三,以理论的鲜明独立性形成自己文学批评的标准和尺度,从而有了自己文学群体的雏形,或者说个性化的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引了一批新的文学力量,胡风对于萧红、路翎、丘东平、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的推崇,对于艾青、田间、鲁藜、**(阿垅)、贺敬之等诗歌创作个性的肯定,胡风的文艺思想正是以这样的三脚鼎立,奠定了七月派群体思想本源结构的中心位置。

杨洪承:《文学社群文化形态论》,235页,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正像鲁迅所分析的,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往往“不算一回事”

,“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

,“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

;只有经历了这起码的基本生存都将失去的“死亡”

的威胁以后,“熟识”

的墙壁,“熟识”

的书堆……才突然变得陌生而新鲜,而被发现一种新的意义。

“劫后余生”

的沦陷区作家,也在经历了与鲁迅类似的生命体验以后,重新关注被遗忘、忽略的“身边”

的东西,发现正是这个人的琐细的日常生活构成了最基本、最稳定,也更持久永恒的生存基础,而个人的生存又构成了整个人类(国家、民族)生存的基础。

张爱玲说,在“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的生存大危机、大恐怖里,“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总要)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

,于是,人“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说的正是这个。

可以看出,对于“日常生活”

的重新发现,尽管对于大多数沦陷区的作家来说,是出自生命的直觉(直接体验),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悟性,但对其中的一部分作家(例如张爱玲)却是与对人(个体与人类的人)的基本生存的深刻思考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前述宣言中对于“日常生活”

的关注与对“永久人性”

的关注是有一种内在联系的。

而这种关注与思考,对于沦陷区作家来说,绝不是出于抽象的理论,而是对于“战争”

下的“人”

(个人与人类的)生存困境的一种紧张探寻,它既是超越的,又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现实性。

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沦陷区作家的作品,从表面上看,是远离时代与政治的,但因为其对“战争”

中人的生存困境的特殊关注,而同样成为一种“时代的艺术”

钱理群:《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序》,见《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5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5.相对于政治中心话语而言,乡土文学往往取边缘性姿态;相对于男权传统而言,女性文学更被长期放逐于边缘地带;而自“五四”

新文学以来,通俗文学一直被视为游离于新文学以外的文学形态。

在“日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农门娇妻:家养暖夫致富记怪物乐园开局逃荒:拿休书在古代种田养崽厂督有喜之萌宝赖上门掌珠令起源之科技帝国京城第一神捕,你管这叫狗腿子?催妆我成了山海界灵从大周开始穿越成为皇帝:我称霸天下!退休大佬在豪门兴风作浪逆转重生1990穿越成弥勒怎么办名门盛宠:误惹钻石Boss圣龙图腾左道江湖我在末世开商店格兰自然科学院被迫饲养疯批奶狗后,我真香了皇后是只小猫咪我哥是动物之主[快穿]侯门风华:拜见极品恶婆婆穿成年代文男主前妻末世重生之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