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见《鲁迅全集》第四卷,567、57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进一步看,和前十年相比,散文的领域发展了。
它所开拓、增益的方面日新月异了。
作者大量增多,眼界扩大了,心胸开阔了,生活视野,关心的事物,以至意境情趣,更为广泛而多样了。
散文的取材和立意,显见丰富。
立足现实,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国家大事、时代风云、社会动态、日常琐事以至一时的感受和稍纵即逝的心情意绪,多能随手拈来,形诸笔墨。
因为发扬了“五四”
以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形成说真话的风气。
讲肺腑之言,抒由衷之情,写真切的见闻感想。
干扰虽多,顾忌不大。
作者仍能各有自我表现,由此蔚成不同的风格。
吴组缃:《关于三十年代的散文》,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3)。
3.在黑暗现实和当权政府的压迫面前,30年代的作家做出了不同的文学选择。
散文创作领域,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团结在《巴尔底山》《涛声》《太白》《新语林》《蟋火》《芒种》《杂文(质文)》等杂志周围,以新的、生存的小品文为号召,仍然坚持“五四”
十年“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
的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传统,并高举起更鲜明的反抗的大旗,向统治者及其帮凶,举起了匕首和投枪,走向了一条“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的叛逆的路,人称太白派;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一派作家,集结在《骆驼草》《论语》《文艺茶话》《人间世》《宇宙风》和《逸经》等刊物周围,以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为号召,他们慑于统治者的**威,退而苟全性命于乱世,走的是一条从叛逆到隐逸的路,人称论语派。
……在形成对垒之势的太白派散文和论语派散文之外,30年代散文创作园地还悄然而坚实地生长着其他一些作家的创作。
其中,围绕在《大公报·文艺》《水星》《文学季刊》等杂志周围,得到郑振铎、沈从文、巴金、靳以等作家赏识和提携的一批青年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缪崇群等,是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一支。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不妨称他们为水星派作家。
水星派作家是一支既没有共同创作纲领、也没有同仁文学组织的创作队伍。
他们是以创作较富艺术性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见长且形成比较一致的创作特色的。
……创作之初,以写作表现内心苦闷、寂寞、忧郁之感的抒情散文为主;以后,则慢慢地将眼光从一己的内心生活转向广袤的社会人生世相,以创作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为主。
而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的创作,水星派作家比起同时代其他散文作家来,都更着意于对散文艺术的孜孜以求。
王爱松:《论三十年代散文三派》,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2)。
4.中国报告文学的成熟和繁荣则在30年代,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30年代急剧变动的社会生活需要具有很强新闻性和纪实性的文学样式作出迅速的反映。
二是“左联”
的积极倡导和组织。
……三是外国报告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翻译,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范式和推动力。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252~25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周立波认为,30年代报告文学创作“还在萌芽的时期”
。
对当时的报告文学创作,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评:一是“缺乏关于显示事情的细密的研究和分析”
,即没有锐利的眼光,对所报告的事物不能发表正确的世界观的批评意见,从而产生了“对事情的全面没有赋予明确的形象”
的不良倾向;二是文学性不足,“不能用艺术的手法浮雕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