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一主张,在“当代”
得到了贯彻(但在某些时候也受到怀疑和有限度的调整)。
……在五六十年代,作家、批评家对这一问题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对“题材”
的理解,以及处理这一问题的角度、方法,却并无不同。
第一,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
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
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
)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第二,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联的。
因此,又出现了“主要题材”
(或“重大题材”
)、“次要题材”
(或“非重要题材”
)的概念。
在小说题材中,工农兵的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
的生活;“重大”
性质的斗争(一般指当代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
),优于“家务事、儿女情”
等“私人”
生活;现实的、当前迫切的政治任务,优于已经逝去的历史情景;现代的由中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
的其他事实和活动;而对于行动、斗争的表现,也优于“个人”
的情感和内在心理的刻画。
如果依循上述的类型尺度来观察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那么,题材分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
和“农村题材”
等方面。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82~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描写战争,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即黑格尔的所谓“时代思想水平”
)。
……于是,歌颂革命战争,并通过描写战争来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成为50年代公开发表的当代文学创作中最富有生气的部分。
这种观念,首先表现在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
其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
的思维模式,因为战争往往使复杂的现象变得简单,整个世界被看做是一个黑白分明、正邪对立的两极分化体……这种由战场上养成的思维习惯支配了文学创作,就产生了“二元对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