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龙泉明:《高扬主体的现实主义——论七月诗派诗歌创作特质》,载《理论与创作》,1999(2)。
3.艾青的诗歌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首先在于他的诗歌始终经营的不是小感觉,而是大感觉,抒发的不只是一己的悲欢,更是大时代的诗情,而这种大感觉、大诗情对于民族精神支柱的树立,民族灵魂的铸造所发生的影响是重大的,由此证明诗歌在国家民族的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偏离的。
其次,艾青的诗歌具有与其时代主题表现相适应的艺术架构,新诗的成熟的审美规范在他诗中得到了充分而全面的体现,由此证明诗人如能超越极端,即追求美又不迷失于艺术至上,既富于道德力量又不流于说教,乃是其诗歌创作实现其最高审美价值的根本保证。
其三,艾青的诗歌是诗人诗品与人品完美统一的结晶,由此证明诗人只有保持高尚的人品和卓异的诗品,才能求真求善求美;诗德能催生出诗歌的永恒,对诗歌永恒的追求可以造就纯正的诗德。
龙泉明:《艾青四十年代诗歌创作论》,载《文学评论》,1988(5)。
4.艾青在这里用“嘶哑的”
喉咙歌唱的是四个意象,四个方面:“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
——这灾难意象兴发出了苦难感;“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悲愤意象兴发出了奋起感;“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这反抗意象兴发出了战斗感;“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这希望意象兴发出了光明感。
这四类意象的组合次序说明,艾青面对民族生死存亡的现实,想要以实际行动——以他的诗歌号召、鼓舞广大爱国者在灾难、痛苦中奋起抗争、争取光明的前程。
骆寒超:《艾青评传》,119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5.(《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有一个主旋律,一种反复咏叹的主旋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这个主旋律在这首诗里不断地被强调,也不断地深化。
诗人想象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不仅写它被寒冷所封锁,也纳进了失去家园的逃亡、流浪的书写结构:前面写“北方”
,出现了赶着马车的中国农夫不知要到哪儿去;后面写到漂泊的乌篷船里无家可归的女人,乌篷船是南方的意象;让人感到从北到南、从男到女的中国人“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上怎样的路程”
;而最后,则整体想象中国的苦难:“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这里最能体现艾青作为大诗人的才气、胸怀、境界和想象力。
他把失去家园的、流亡的中国变成一个“活”
的雕塑。
“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在20世纪现代汉语诗歌里,谁能够这样用一个具体、准确的形象整体想象中国的苦难?此外,诗中还有一些在我们阅读感觉上很细微的东西,比如从写“你,蓬发垢面的少妇”
到“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已不是自己的家里”
,在我们阅读感觉当中,好像年轻的少妇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母亲,一下子就老了一样,读了这些东西后,我觉得非常的震撼。
不过,我觉得这首诗的结构有一些问题,自由诗如果不作细致的艺术经营,就会出一些问题。
这首好诗的遗憾是结构上不严谨,诗中说话者“我”
的介入太随意。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和“而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