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老子的哲学理念中,首先出现了“妙”
的概念,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过妙、徼的概念阐释了“道”
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又如“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即使在不可知论中,老子仍然“强为之容”
,以“豫”
、“犹”
、“俨”
、“涣”
、“敦”
、“旷”
、“混”
等词汇对其进行形象的描述,通过体道之士的形貌与内涵,抒发其仰慕人格美的理想。
老子的“妙”
论所代表的“道”
意,在汉代以后论艺著述中层出不穷,如妙篇、妙句、妙音、妙舞、妙味、妙意、妙理、妙趣,以及奥妙、玄妙、奇妙等等,其所提倡的“妙”
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一如西方艺术中的“美”
。
至于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运自然之妙有”
、“混万象以冥观”
则已属于玄学对山水的体道言妙的诗意表达了。
与老学精神相通,庄子讨论自然与人生,注重的是“万物复情”
的“混冥”
状态,而对于人的心志,注重的则是其“凄然似秋,煖然似春,息怒通四时,与物有宜”
、“与物为春”
的艺术精神。
在人与自然的体验中,庄子曾假托仲尼与颜回的对话,提出了“心斋”
、“坐忘”
的命题,这可以说是庄子去形达神的哲学思想的艺术写照,是在审美观照下建立的艺术精神的主体,达到了“物化”
的自由境界。
由此可见,道家所弘之道更侧重人与自然的契合,而儒家则偏重人伦道德的建立,二者侧重点不同,但弘道精神却是一致的,并且这种由体验自然与人生而来的弘道精神,在艺术史上的表现又可以从纵与横两个角度具体加以分析。
图5-3-2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
从纵向的发展来看,中国艺术的弘道精神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自觉大约是在魏晋以后,但是作为实践的艺术创造,早在远古至三代的演进过程中,就已表现出了自觉的艺术特性。
据考古发现和科学分析,远古陶器和玉器的纹饰曾经经历了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植物形象演化成为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的过程,正是这种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象到线条的变化,最终完成了纯粹的美的形式。
而陶器纹、玉器纹流利的线条,则隐含了先民气化宇宙观的蓬勃生机。
随着周朝礼制社会的定型,青铜纹饰的厚重庄严日益受到重视,从春秋至汉代,礼教思想遂成为艺术表现的主流,这一点在汉画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