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第三 兴象高妙 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三节兴象高妙:中国古代艺术精神

banner"

>

图5-3-1唐代敦煌壁画《反弹琵琶伎乐天》

艺术、道德、科学被称为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艺术以无数丰满、生动、神奇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征和积极入世的性格反映在艺术上,同样表现出了与政教意识息息相通的礼乐秩序与人文精神。

早在远古时代的艺术创造中,我们就能于青铜器的纹饰中看到凝重厚实、庄严齐一的礼的世界,于彩陶制品以及玉器制品的纹饰中看到虚灵飞动的气的宇宙。

秉承原始艺术的精神,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艺术创作类型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等,无不表现出静穆与飞动统一的审美境界。

另外,从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构成来看,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定型,艺术创造已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和谐的精神;而魏晋至唐宋时期,无论是艺术家的个性张扬,还是艺术作品的审美趣味,都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臻于辉煌。

南宋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所提出的“理高妙”

、“意高妙”

、“想高妙”

以及“自然高妙”

的诗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艺术创造表现文化而又超越文化的诠释。

倘若要寻找一种贯穿各种艺术的精神内核,那么,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倡导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超越历史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审美原则。

一、弘道:艺术内涵

中国文化在本源上没有主与客的二元对立,自然宇宙犹如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和文化一样,统摄于“道”

的艺术也特别注重主、客二者的和谐统一。

古代学者论学无不言道,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老子的“道法自然”

、韩愈的《原道》之篇、周敦颐的“文以载道”

等,出发点或有不同,但是弘道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论学重道,论艺也是如此。

刘勰《文心雕龙》的首篇即是《原道》,其论文,首重自然之道,而由“夫子继圣……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

则可以看出其弘道精神亦兼括儒、道,可以说是一种推溯本源的说法。

关于这一点,清人纪昀曾有这样的评价:“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源于道,明其本然。”

而近人刘永济亦谓:“盖自然妙道,非圣不彰,圣哲鸿文,非道不立,此舍人以《原道》冠冕全书之故也。”

二人皆说出了文艺弘道的本义。

具体来说,艺术的弘道重在自然与人生的体验,从艺术的发展史来看,其经历了由朦胧的不自觉状态到清晰的自觉状态的演进。

当原始艺术还完全笼罩在巫术礼仪活动之中时,作为其宗教性的实用原则,“神人以和”

也包含了某种艺术准则,即基于天人相和的一种终极追求。

如在殷墟甲骨文中就保留了大量的“贞,我舞,雨”

等祈雨类的巫舞卜辞,而在后世的文献中也多有原始的娱神歌舞的史料,如《尚书·益稷》记载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周礼·春官·司巫》记载的“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等就皆与娱神祈福相关,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一点在《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载“葛天氏之乐”

中有更多的启示,“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生八零前程似锦不会真有人觉得修仙难吧渣爹的逆袭人生邪王独宠废柴妃杀怪百分百爆率,你跟我比幸运?我,君麻吕,要长生!网游之盖世大魔王我真的不想谈恋爱火枪未能击穿裤袜从寒门开始崛起大秦从献仙药开始文娱从自媒体开始我靠脸在无限流世界装小可怜二次元强化大师末世女主难当封妖的灯火投胎了不让江山LOL之战神崛起重生支配者一剑倾国农家恶毒后娘她超凶奋斗在修真界我已不做大佬好多年年代文炮灰女配养崽崽我的外挂果然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