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孟子认为,君王的作用是保护民众,君王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对于暴君,孟子以民贼独夫视之,认为民众有权利对其放逐、诛杀,而民众不必担负“弑君”
的罪名。
对于君主,他一反孔子的恭顺,而表现出刚烈的性格:“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与后世的一味愚忠相比,更显示出进步性。
(3)觉民。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善端,皆可为尧舜,故认为圣人、君子与民众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先达到了道德的自觉。
因此,他主张为政、治民之道应以“觉民”
为主,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
先知先觉之人觉后知后觉之人,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4)制民常产。
孟子认为人民占有一定的土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就会拥护君王,而君王可以行王道于天下。
在人格批判的价值观念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观,但更重“义”
字。
他反复论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孟子·离娄上》)。
由此,孟子提出“义利之辨”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义”
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保障,人的生命可丢,唯“义”
不可夺。
“舍生取义”
,这一观念由此而来,并成为千古志士仁人的精神动力。
另一与孔子思想不尽相同的概念是“礼”
。
在孔子那里,“礼”
偏重于“尊王”
,即所谓正名,使臣下不犯上。
而在孟子这儿,“礼”
则偏重于“贵民”
。
孟子认为“礼”
之本在民心。
如果“礼”
违背人道天性,则当以权变之法屈“礼”
而从“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