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四节佛性清静:佛教的传播及宗派
banner"
>
一、佛教的东传及佛经的翻译
东汉永平七年(64)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他看到有一个神仙,金色的身体像朝霞般熠熠生光,身上有日光环绕,飘飘地从远处飞来,降落在大殿前。
汉明帝非常高兴。
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众大臣,询问这是何方神圣。
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明帝:我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个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升于虚空中,全身环绕着日光,君王梦见的大概就是佛吧。
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羽林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
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
同时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
这一寺院据说也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
和“释源”
。
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目前至少有六种说法,即“先秦说”
、“秦朝说”
、“西汉武帝时期说”
、“西汉末年说”
、“西汉末东汉初年说”
和“东汉初年说”
。
上文所说的故事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说法,即“东汉初年说”
。
这是因为在东汉初年的汉明帝时代,班超出使西域,以后三十六国内属,西域道路畅通,为佛教传入中国腹地提供了环境。
佛教主要通过陆路和海路传入中国。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亚,又通过“丝绸之路”
进入中国内地,由此再传到东亚的朝鲜和日本。
海路则通过交州传入中国南方,同时传入今天的东南亚诸国。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伴随着佛教经典的翻译,根据学者研究将佛经翻译事业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外国人主译期(自东汉至两晋),二为中外人共译期(东晋南北朝),三为本国人主译期。
第一阶段译经成就以汉末西域僧人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为代表。
安译系佛教小乘上部经,重点在“禅数”
;支译系大乘经部,重点在“般若”
,以“缘起性空”
为传授之理。
安、支两系译经传统决定了中国佛学在大、小乘与空、有部之间的交互发展,尤其是支译的大乘般若空观与魏晋玄学“本无”
观的结合,促进了大乘佛学隆盛地位的出现。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流行,开始于4世纪,当时正值所谓“五胡十六国”
时期,中国处于战乱之中,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这也是中国译经的第二阶段,最值得注意的是道安与鸠摩罗什两位高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