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这种思想正是从道家对道的本体化那里来的。
图3-3-2老子像
道教以“无为而无不为”
作为思想准则。
《道德经》第2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37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庄子·天地》篇中说:“古之蓄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
《列子·黄帝》篇中说,华胥之国是顺自然而治的,这里所说的“自然”
,也就是自然而然,意思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
后来,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更以“无为而无不为”
,作为获得太平的根本,该书称:“上古所以无为而治,得道意得天心者。”
又说:“垂拱无为,弃不祥。”
它还将“无为而无不为”
直接说成了“道”
,它说:“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大地为灾异。”
又说:“夫王者静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
很明显,它所说的“道”
,就是老子的自然之“道”
,也就是等同“无为而无不为”
。
图3-3-3庄子像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
认为“柔弱”
就是“道”
的作用。
他认为柔弱胜刚强,天下刚强的东西都不如柔弱的存在得久。
比如,他认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用它来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比得过的。
谈到人的生理现象,他又说:“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第76章)在后来道教中,“柔弱”
主要用于气功修养方面,《云笈七签》说:“呼吸中和,滑泽细微谓之柔,缓形从体,以奉百事谓之弱。”
又如该书卷五十九引《墨子闭气行气法》说:“凡欲行气,先按其身,而和其气,无与气争。
若不安和,且止;和乃为之,常守勿倦也。”
深刻地说明了“柔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