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又如《三辅黄图》卷下“通天台”
条引《汉武故事》说:“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
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
其仪典的盛大隆重,突出的正是帝国至上神地位的崇高。
明堂制度是汉代国家政治与宗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明堂之制,诚为古礼,蔡邕《明堂论》云:“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崇礼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汉武帝初年,大儒申培公的弟子赵绾和王臧向皇帝提议,“欲立古明堂以朝诸侯”
(《史记·儒林列传》)。
但因时逢窦太后喜黄老而废儒,赵、王被逼自杀,他们的建议没有得到实行。
而武帝亲政以后,并未苟同儒生恢复明堂之议,而是元封元年封禅泰山。
在这次封禅过程中,他途经泰山东北方的奉高时,据说看到这里有一处古代的明堂遗址。
他想在这地方模仿古制予以重建,但又不知道明堂是何等形状。
有一个叫公玉带的济南人闻此消息,立即献上一幅据说是黄帝时期的明堂图。
据《史记·封禅书》载:“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及五年修封,则祠太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对之。
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
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
礼毕,燎堂下。”
在这幅图中,明堂的形制是:中间是一座大殿重阁,但这殿没有四壁,以茅草为屋顶,有流水环绕四周。
天子从西南方进入殿内,在这里拜祠上帝。
汉武帝看完图立即命人在汶上按照公玉带的图样仿造,并在明堂的上座安置太一、五帝神祇,高祖的神位安置在对面。
两年之后,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汉武帝亲自到泰山下“祠上帝明堂”
。
汉武帝祠太一之神、行封禅之礼以及复明堂之制是紧密相连的,具有消解旧有宗法的“族神”
而隆兴帝国“天神”
的宗教意义。
也正是汉代形成的超越旧氏族、旧神话的帝国神祇,为中国古代政治大一统观念支配下的宗教思想奠定了基础。
总之,从汉末开始,无论是郊祀还是明堂,其功能都从汉武帝时期的祈求一己成仙演变为论证与强化君权,维护伦常,节制并规范社会行为,等等,祭祀中的宗教成分成为推广社会道德与教化百姓的一项制度工具,超自然的影响则有助于这种功能的实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