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每年农历九月三十日,东北地区的汉族人都要举行传统的采参节,习惯上称为“采参日”
。
这一天,凡要进山采参的人家,都要举行祭参精仪式。
届时,要在神龛前摆上祭品,然后烧香化纸,祈求人参精保佑进山的人满载而归。
因为人们认为只有虔诚祭拜参精,才能进山顺利,并找到大参。
从以上描述中不难发现,仙草神药叙事,一般都写其生长在高山悬崖、深涧低谷等人迹罕至处,这既给仙草带来了更多的神秘感,也给采集灵草者增加了更多难以预料的危险和困难,人们的复杂祭祀活动及采集草药禁忌,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民间草药崇拜的文化内涵,至少从侧面显示,古人对自然生态网络的自身调节功能的认识,一种生物的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利他与否都不是生命陨落的借口;一旦强权者为自身经济或政治利益暴力摧毁弱者,都将付出代价。
这虽然是一种消极的生态平衡机制,但在某些层面某些群体中还是很有效用的。
《十洲记·瀛洲》:“瀛洲在东大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郡,去西岸七十万里。
上生神芝仙草,又生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辙醉,令人长生。
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中,山川如中国也。”
伪托东方朔撰写的《海内十洲记》(有人以为是六朝人所作),这则材料显示,瀛洲上出一种水,饮用可以使人长生。
而从上下文来看,水中是溶入了灵芝仙草与玉石的成分。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这两种都是能够令人延年益寿的。
与《山海经》相比较,《十洲记》作者已认识到仙草既可疗病,且可长生,也认识到“神水”
在长生与成仙方面的综合价值。
作为旧有母题顺理成章的发展,古代相关传闻往往还衍发了仙草之灵自身暴露或出游的传说。
稍加追溯,可以更加客观清晰地给明清小说中的类似故事定位,从而不排除母题的真正源头在西域和印度,以印证小说家所隐约感觉到的传闻发生地——“关外”
殊方异域那浓郁的“异域情调”
。
从神草向多种细密划分和泛化功能演变的仙草过渡过程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外邦异域思想渗透影响。
但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将服食的各种仙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大致是金石矿物类;第二类为五芝:“五芝者有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各有百许种也。”
第三类是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仙药,如枸杞、黄精……共300余种。
而张华《博物志》也有:“食水者乃耐寒而苦浮,食土者无心不息,食木者多而不治,食石者肥泽而不老,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勇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天,不食者不死而神仙。”
明清小说中多谈到“食补”
,不能与此无关。
肉芝类的人参精系列,早见刘宋时刘敬叔《异苑》卷二的叙述:“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
人形皆具,能作儿啼。
昔有人掘之,始下铧,便闻土中呻吟声,寻声而取,果得人参。”
人参的出现被看做执政者昏庸遭惑所致,这种把自然存在与社会政治对映观照,文献载录亦属常见。
《隋书》卷二十三《五行下》则被理解作“草妖”
:“(隋)高祖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有人呼声,求之不得。
去宅一里所,但见人参一本,枝叶峻茂。
因掘去之,其根五尺馀,具人状,呼声遂绝。
盖草妖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