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而据说红松与一种野鸭子也有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据研究,失去一种植物,就会危及10种到30种依赖该植物生存的物种,例如昆虫、比较高级的动物或其他植物[17]。
而毁坏林木带来动物昆虫栖息地的消失、减少,更是一种几乎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
尽管,早在《逸周书》里就有“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礼记·王制》称:“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礼记·祭义》在叙述曾子论及“孝”
时也有:“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非以其时,非孝也。”
等等。
然而,早期这些可贵的山林树木保护的生态思想,在个体小农经济得过且过、不计后果的后世,在许多地区许多情况下实际上是可悲地失落了,谁在利益当前时会受到这些圣贤之论的约束呢?而树神崇拜、伐木受惩的传说,才形象地折射出国民性中持久顽固的反生态因素,值得认真总结,反思批判。
而佛教、佛经文学触发下的树神母题及相关禁忌的传说,是中国古人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经验结晶,其生命力仍在。
[1][英]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程德祺等译,第17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2]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九,第579—5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8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又《乐府诗集》卷四十七《道君曲》:“中庭有树自语,梧桐推枝布叶。”
(萧涤非断句)而中华书局标点本断为:“中庭有树,自语梧桐,推枝布叶。”
似以后者为胜。
[4]王运熙:《乐府诗述论》,第35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美]何天爵:《真正的中国佬》,鞠方安译,第129—13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倪璠:《庾子山集注》卷一,许逸民点校,第51—5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7]王同轨:《耳谈类增》卷三十《李士本伐木》,第243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8]王椷:《秋灯丛话》卷十二,华莹点校,第213页,济南,黄河出版社,1990。
[9]薛福成:《庸盦笔记》卷六《树灵报仇》,第215—217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10]徐珂:《清稗类钞》第十册《迷信类》,第4715—47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RichardErdoesandAlfonsoOrtiz,AmeriMythsandlegends,N.Y.PantheonBooks,1985,p.5.参见鲁刚:《文化神话学》,第62—6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RobertRahreshion,ElibronClassics,1909,P.15.参见鲁刚:《文化神话学》,第5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美]罗兹·罗菲:《亚洲史》,黄磷译,第672—683页,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14]黄杲炘:《美国抒情诗选》,黄杲炘译,第4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5]参见[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6]朱圣钟:《四川凉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光明日报》,2012年3月1日第11版。
[17]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第27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