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而美国林学家、新环境理论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Aldoleopold,1887—1948)的名著《沙乡年鉴》(ASandanac,又译为《沙乡的沉思》或《沙郡年记》),更有对于孤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在观察大雁的各种日常行为时,发现有好多孑然一身的孤雁。
这些孤雁经常飞来飞去,叫个不停,好像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赶走寂寞。
我想,这些孤独的大雁肯定很伤心很忧郁,它们或许失去了亲密的爱人,或许失去了深爱的孩子,真是太可怜了。”
这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观察和联想体验竟然极为相似: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
人们很容易把一种忧郁的声调与它们的鸣叫联系起来,而且很快就得出结论说,这些孤雁是心碎的寡妇,或是在寻找失散了的子女的父母。
然而,阅历丰富的鸟类学家认为,这样一种主观的对鸟类行为的解释是不慎重的。
……从数学分析中发现,6只,或以6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的情况经常得多。
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因此,孤雁正好大概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多情的想象。
它们是在冬季狩猎中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现在正徒劳地寻找着它们的亲属。
这样,我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为这些孤独的鸣叫者悲哀伤痛了。
[10]
可见孤雁的民俗记忆,展示出族群对于个体、弱者和边缘人的存在持续关注与思考。
对于文本中惯于展现“孤独”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自己的看法,“他肯定孤独的不可能性,孤独的虚幻特点。”
同时又认为“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在唯一的意识内部发生和解决。”
[11]而中国古代文人不厌其烦地歌咏“孤雁”
,因其不单纯是指自然生态下那凄苦孤独的大雁,而是指孤独的文人,曾经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特别是将要和正在走向边缘的人和走向弱势的群体,用他者和准他者的视角阐述无话语权群体的生存愿望。
这正是孤雁象,所藏盎蕴之浓郁的超时代跨文化的人类学、生态学特点。
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态观念倒是有些世界先进意义,可与当代西方生态学家的某些进步思想相媲美。
[1]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卷五,第29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第151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3][奥]康罗·洛伦兹:《攻击与人性》,王守珍、吴月娇译,第214—217页,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4]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四,第61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
[5]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第一百一十回,第1278—127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6]唐圭璋编:《全金元词》,第10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7]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三十八回《乘月夜水魂托梦,报深恩驿使遭诛》,第407页,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8]《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七册,第159页,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影印)。
[9][加拿大]E.T.西顿:《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蒲隆等译,第63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0][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惠译,第21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第323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