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从此渔人生悔心,捞蚶不敢付釜鬵。
奈他堆积如山蚌,一点珠光没处寻。
[6]
也许,正是现实世界中大量采集造成的毁伤大蚌,关于蚌精的传说才如此繁复多样,其与人间世界中的弱者命运、女性苦难遭际才会如此类似,乃至成为女性苦难遭遇的艺术象征,明珠遭遇毁弃喻示着价值失落的深沉悲哀,这也是小说描写的惯常叙事话语。
作为野生蚌类动物不足的补偿,一些人工养殖和养珠之法也日渐普遍。
相关情形也时见载录:“金陵人林六,牛仲云侄婿,玉工也。
其人多巧思,工琢玉,言制珠之法甚精。
碾车渠为珠形,置大蚌中,养之池内,久则成珠,但开蚌口法未得其要耳。
旧法:用碎珠为末,以乌菱角壳煎膏为丸,纳蚌腹中,久自成珠。
此用车渠,较为胜之。”
[7]而实际上若从世界性的范围内,可以了解,并非古代中国而是亚洲的许多地区都将采珠作为牟利的事业:“亚洲采珠场这片亚历山大渴望统治的大陆,特别是属于中国和印度的那一块,很可能是所有采珠技术的发源地,采珠早期的历史必定可以从这里发现。
确实,很可能印度教徒、佛教徒、道教徒及其他修行人有着密切相关的呼吸训练与潜水采珠人的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
自古以来,潜水采珠人凭借那些陶醉于获取不同寻常的珍品的人们的心理以维持他们艰辛的生活。”
[8]
连类以及,由蚌及螺,相关宝物的功能也被合理夸大。
如声称“外番”
来的白螺居然能够镇御风暴,实际上就是小说中时时渲染的“定风珠”
。
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六《右旋螺》的追忆很有意味:
温州海滨,有以右旋螺壳来售者,其质甚小,横径不及寸,而长不过寸馀,因忆吾闽藩库所藏之右旋白螺,其大视此螺,不啻十倍,知此其细已甚,未必通灵,且索价甚昂,遂置之。
按吾闽藩库所藏,始于嘉庆五年,赵介山殿撰文楷、李墨庄舍人鼎元充册封琉球国使,陛辞日,蒙赐右旋白螺,供奉舟中,盖此螺能镇风暴,来自外番。
恭读《高宗御制文三集》,中有《右旋白螺赞》,注云:“每年藏中喇嘛,于新正及万寿节进丹书,所陈供器,时有献右旋法螺者,以为奇宝而不多见,涉海者携带于舟,则吉祥安稳,最为灵异”
等语。
赵、李内渡后,此螺经吾闽大吏奏请,留于福州藩库。
嗣后有渡海者,皆得赍供舟中。
此后册封琉球使者及闽中督抚将军东渡台湾者,无不供奉舟中,间遇风暴,皆得化险为平。
民间不知,以为定风珠,实白螺也。
又按吾闽本有定风珠,相传康熙间周栎园先生为闽藩时,出门日恰值大风,南门大街两旁招牌幌子无不摇动,惟一棉花店前,所挂多年棉球幌子,屹然不动,先生目而异之,不计价买归,乃中有一大蜘蛛,腹藏大珠,屡试之风中,不小摇动,初亦贮之藩库,后先生移任,携之去。
关于巨蚌的绵长故事系列,昭示出古代近水而居的人们,对于这类水族动物是多么感情深厚,多么期盼与水族们相安无事,和平相处,共同抵御外来强恶势力的侵袭。
深蕴价值的巨蚌家族对人基本无害,它们的安宁与人类祥和的生活是相辅相成的。
似乎,在晚近的民俗崇拜中,蚌珠作为至宝,依旧有着秉天地之气,光彩远照的价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