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四、明清小说中的擒猴叙事
banner"
>
早在元代,是作为生态金字塔顶端的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其他优势,故意教唆猴类成为自己犯罪行为的得力帮手。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转述了一个猴为盗贼的传闻,则是人类故意将猴教唆犯罪。
说优人杜生在旅邸,见到一位穿刺绣衣服的客人,起初,并不知这人是盗,次日见其屋内锁一小猴,这猴却端的并不平凡:“形神精狡,既而纵使周旋席间,忽番语遣之,俄捧一碟至,复番语詈之,即易一碗至。”
如此通人语,甚至通晓“番语”
,不禁让本身即演员的杜生惊问其故,客说有婢女生下的婴儿夭折,赶上此猴幼小失母,就令此婢喂养小猴,长大之后不仅能随人指使,还“兼解番语”
,成为一个懂得“双语”
的猴。
杜生与客分别后,在清州听友人说出了这一人猴组合盗窃团伙的结局:
忽报客有携一猴入城者,吴语生云:“此人乃江湖巨盗,凡至人家,窥见房室路径,并藏蓄所在,至夜,使猴入内偷窃,彼则在外应接。
吾必夺此猴,为人除害也。”
明日,客谒吴,吴款以饭,需其猴。
初甚拒,吴曰:“否则就此断其首。”
客不得已,允许,吴酬白金十两。
临去,番语嘱猴,适译史闻得,来告吴曰:“客教猴云:‘汝若不饮不食,彼必解尔缚,可亟逃来,我只在十里外小寺中伺也。
’”
吴未之信。
至晚,试与之果核水食之类,皆不食。
急使人觇之,此客果未行。
归报,引猴挝杀之。
[1]
而这里的猴,不过是实在说来有些无辜而冤枉,因为猴本没有善恶道德的判断力,这里的猴被坏人欺骗利用,被处极刑,很不公平。
猴在这里被训练成作案帮凶和工具,然而懂番语的奇能,在此交代不明确,只是理解成团伙内部通信的密语。
顾公燮《丹午笔记》九十三条也写的猴盗,则是单独作案:“莱阳宋继登备兵嘉湖,夜有白猿窃其衣冠服之,擂鼓升厅。
时海宁秀才袁某留宋幕中。
猿入卧室披其帷,秀才大惧。
命吏卒环守,而猿之往来如故也。
一日,精严寺街人争聚观,谓猿方坐镜楼啖果。
其后,侯公峒曾至,猿乃潜纵。”
[2]民初李涵秋(1874—1923)《涵秋笔记》也有一篇长达二千余字的《灵猕》,也写一猿协助盗贼行劫,并能成功地搭救主人逃离险境,重在揭示猿与人的深厚情谊。
小说倒叙手法令人称道。
猿模仿人类行为,闯入人类生活领域,尝试亲密接触的感觉,这往往引起民众观看,视为奇观,这是人类脱离野居后的本能反应,要让野生动物走进人类生活圈子,再次重复蚂蚁兄弟和姐妹的生活状态,尚需时日。
黄瑜也写明眼人对于猿猴技能和背后的主谋,还是有所留意的。
说是王道亨任大同府山阴知县,一次代府内藏丢失钞币,而窗门完好,道亨被慕名请来破案:
道亨至,察视气楼,似有物尝往来,而非人迹,疑为狙(猕猴)所窃。
乃列币庭中,伺群狙过而伺焉,一狙果玃(攫)取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