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所谓珠熟之年者,蚌溢生之多也。
然珠生熟年,百不一二,耗年皆是也。
珠熟之年,蜑家不善为价,冒死得之,尽为黠民以升酒斗粟,一易数两。
既入其手,即分为品等铢两而卖之城中。
又经数手乃至都下,其价递相倍蓰,至于不赀。
……[3]
明代《涌幢小品》也揭示了采珠者长年劳作的艰辛:“池在海中,蛋人没而得蚌剖珠,盖蛋丁皆居海艇中采珠。
以大船环池,以大石悬大纟亘,别以小绳系诸蛋腰,没水取珠。
气迫则撼绳,绳动,舶人觉,乃绞取,人缘大纟亘上。
前志所载如此。
闻永乐初,尚没水取,人多葬沙(鲨)鱼腹,或止绳系手足存耳。
因议以铁为耙取之,所得尚少。
最后所得今法,木柱板口两角对(坠)石,用本地山麻绳绞作兜,如囊状,绳系船两旁,惟乘风行舟,兜重则蚌满,取法无逾此矣。”
[4]《广东新语》还同情地转述:“元时张惟寅上状言:珠蚌生在数十丈水中,取之必以绳引而缒人而下,气欲绝,则掣动其绳,舟中人疾引而出,稍迟则七窍流血而死。
或为恶鱼所噬。
蚌逾百十,得珠仅能一二。
乞申罢之。
其言与林富相表里,留心民命者,可不知之!”
[5]
毁蚌毁珠的价值失落悲剧,实际上是在巨大的经济价值**下,对于蚌珠的疯狂开采所致,袁枚《烹珠叹》对此就深有所感,愤愤不平:“广州渔人烹蚌,蚌跃起三丈许,谛视之,坠径寸珠,作车渠色矣。
馀哀之,为作诗”
:
渔人烹蚌蚌忽怒,飞上青天如欲诉。
须臾明月一丸沈,满江船户都生怖。
谛视乃是牟尼珠,团团一寸宽有馀。
可怜照乘惊星色,已作焦桐烂梓枯。
我闻珠能辟火灾,岂知火为珠祸胎。
万物各有遇不遇,人世原无才不才。
又闻鲛人采珠苦,抛掷千夫性命取。
岂止费尽骊龙求,一日混同鱼目煮。
怪底珠犹愤气含,冲烟跋浪飞再三。
玉呈楚国冤难雪,剑化延津死未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