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若皆如高澄之所行,则九州清平,指日可待。”
然而,喜悦未久,边报突至:北方铁勒诸部因旱灾缺粮,数千牧民南下求生,部分青年劫掠边境村落,引发冲突。
朝中大臣多主张出兵镇压,称“胡虏本性难移,不打不服”
。
高澄闻讯,连夜写下万言书,派红绡快马送京。
他在书中痛陈:“灾荒非叛乱,求生非作乱。
今日之‘寇’,昨日亦曾纳税服役。
若因饥寒而剿之,是逼民为贼。
不如开仓赈济,设市交易,许其以牲畜换粮,辅以工代赈,筑路修渠,既解其困,又利我边防。”
他还附上一张详图,标明可安置难民的十三处荒地,并建议成立“胡汉共管会”
,由双方代表共同决策,避免误解与欺压。
半月后,圣旨抵达:采纳高澄之策,暂不开战,设“北境安民司”
,由归仁堡牵头试点。
首批十万石粮米即日启运。
高澄立刻组织人力,在边境搭建临时营地,设立粥棚、医馆、儿童收容所。
他亲自带队深入铁勒营地,与部落长老谈判。
起初对方戒备森严,箭上弦,刀出鞘。
但他不带护卫,只携几名翻译与医者,捧着药箱与粮袋走入帐中。
他对长老们说:“我不是来征服你们的,我是来问一句:你们的孩子,能不能吃饱饭?”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酋长盯着他看了许久,忽然老泪纵横:“三十年前,你们的将军烧了我的帐篷,杀了我的儿子,说我勾结柔然。
今天你却对我说这样的话……你是真的不一样。”
自此,合作渐成。
铁勒牧民以羊马换粮,青壮参与修渠筑路,妇女则与汉家姐妹一同纺线织布。
归仁堡外,竟形成了一座“胡汉共生镇”
,商旅往来,笑语不断。
冬至那天,小镇举办“同锅节”
。
百户人家共煮一大锅羊肉米饭,不分族群,围坐共享。
高澄也被邀请入席。
他端着碗,听着四周混杂的汉语与突厥语谈笑声,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阿兰朵若梦想过的天下。
夜里,他独坐灯下,续写《北行录》第十四卷:
>“昔我以铁血立威,以为震慑即是秩序。
今方知,真正的秩序,生于彼此看见的眼睛里。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