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培养独立人格:每个孩子都有独自探索的欲望
banner"
>
曾经刷微博看到一个热搜话题,讨论家长该不该让孩子独自回家。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虽然学富五车但能力很差,甚至有的孩子根本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对“孩子独自回家”
是否可以提高认路能力没有什么感想,比如我爱人小时候天天自己回家,现在出门还是要靠导航。
实际上我相信家长们都不太会特意去关注认路这个能力,当代家长养个孩子操心的事太多,且轮不到讨论孩子能不能自己回家到底是多大本事。
当你看到满街都是速度赶超踏板摩托的电动车飙起,转弯时连头都舍不得摆一下,好歹装作看行人的快递三轮横飞,共享单车造就的基本上不怎么会骑自行车的人们歪歪扭扭地在路上猛蹬,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小学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大多数家长都会用各种方式接送孩子。
各种校外的接送班才能让家长同志们踏实放心,谁也不会拿安全问题去锻炼孩子的能力。
我只是可惜,现在的孩子没办法自己回家,真的是少了很多乐趣。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班里就几乎没有人需要家长接送。
在放学时,大家通过学校按胡同建立的路队分配,戴着小黄帽、举着“让”
字牌浩浩****,跟一群鸭子一样横行于街巷之中。
当年孩子放学后是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在学校逗留的,课外辅导班更是绝无可能,放学就得回家——最起码是往家走。
父母在这个阶段会赋予孩子们一个神圣的权利,所有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们,都会经历妈妈把家门钥匙挂在自己脖子上的仪式。
当年我在被授勋时很激动,内心涌起的使命感不亚于入队戴红领巾。
妈妈们会嘱咐孩子们钥匙绝不能摘下来,最好塞到脖领子里。
我妈曾经告诉我丢了钥匙的巨大危害——如果被人捡到,那个人会跟踪我回家,家里会被洗劫一空。
我当年比较稚嫩,相信了这样的说法,以至于日后我丢钥匙时,慌张之中还不忘记母亲的叮嘱,走三步一回头,故意穿堂、钻院、贼眉鼠眼、躲躲藏藏,不时停下来在树后暗中观察是不是有人跟踪,最终绕了三条胡同迂回到家,其间还被一老太太误认为我要偷她晾晒的白薯干。
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成了当年最早流行在少年儿童间的装饰品。
拥有钥匙,就有了打开家门的无上权利,这是一种身份。
若干年后,某国际珠宝首饰品牌的钥匙形项链才在身边流行起来,好多钱才能买一个挂脖子上。
当年这个西方珠宝首饰品牌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一定没有想到,这种形制的装饰品已经悄然在这个神秘东方古国的少年儿童之间流行多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是走在时尚前沿的弄潮儿。
但我说的乐趣不是这个。
在爸妈下班前的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我刚拿到钥匙的时候,认为自己终于获得了掌控家门的最高权限,心里那份激动不能自已,第一天放学时我就招了三五个同学来家里耍。
大家平时混迹在一起,如今我得了些好处,岂能不跟兄弟们分享?在外面疯的日子里,大家都没有归属感,现在哥几个仿佛有了落脚点,我更是充满了主人翁的自豪和一定要尽到地主之谊的使命感。
那天把大家领入家门,我便作了个揖,说了些我父母迎宾时说的诸如“请进请进、不要客气、随便看、随便坐、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的社会话,非常江湖。
当年我们淳朴的儿童哪懂得成年人世界的虚伪和险恶,大家都回了个礼后开始四处翻箱倒柜、摸爬滚打,有人在**滚成一团,有人卷着被子追跑打闹,有人躺在沙发上看小人书,玩得十分尽兴。
直到我妈进了门。
我们当年是八拜之交,在彼此心中都是“你妈就是我妈”
那种过命的交情,我妈进门时大家虽各自以不同姿势在不同地方折腾,但在那一刻竟同时很有礼貌地齐声喊道:“阿姨好!”
兄弟们声音洪亮、整齐划一、充满默契。
那一刻我甭提多有面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