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现在再看这个段子,我已笑不出来。
做一件事,如果热情和能力不相匹配,那就很难做成——倘若热情过多,把事情做坏了也说不好。
许多父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用力过度,而且方向总是不对:我认为我爱孩子,就是爱孩子,而且我还要玩命地爱我的孩子。
只靠一腔热血就一猛子扎下去爱——感情上绝对是够了,但爱的能力跟不上,最终造成预期和实际的差距很大。
所以尽管他们——我现在终于可以有立场硬气地说“我们”
——用自己的付出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一直念叨着“等你长大了就懂得我的意图了”
“等你有了孩子就会明白我的一番苦心”
,但等到矛盾爆发时,才发现孩子根本就没打算感谢你,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会开始反抗,于是父母苦痛万分地哭诉自己养了个白眼狼,表示被“不识好歹”
的子女搞寒了心。
不能不承认的是,父母对孩子确实付出极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历史原因、伦理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都是推手,延展说出去意义已不太大。
但不能忽视的是,这种巨大的付出所制造的家长心理,造成了两个结果:
一是父母会把一切为孩子的付出——我暂且都不说某些“付出”
还未必是好的——都与亲子关系搅和在一起;二是父母做事情只看动机,不管结果,“为了你好”
成为一切行为的正当理由,并且笃信有了这个正确而真挚的动机,结果就一定是好的,你就要听我的——即便不那么好,你也不能说什么,因为我付出了那么多。
这两个结果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并可能在若干年后爆发尖锐的冲突,因为这种亲子关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谁也不能为自己而活,大家都委屈。
第一个结果,说出来很多人想不通,说不好就成了忤逆。
父母就是付出了啊,他们掏心掏肺地把下半辈子的时间和积蓄都拿出来给你,还要小心翼翼地看你的脸色吗?孩子难道只去接受他想接受的?房子你要了,工作帮你找了,父母多说几句就不行?然后你个小白眼狼还反诉父母对你造成了伤害,非但不感恩,竟然还不如小时候懂事!
听起来很有道理,深究起来,逻辑缺失,概念偷换,因为这里并不是在讨论人是不是应该感恩的问题。
父母这种“感恩需求”
的情绪一旦跟亲子关系搅和在一起,就等同于把两个标准混淆在一起考量。
在这件事上多做点,是否可以为另外一件事背锅?再通俗一点儿说,一个会木工的司机一定是个好厨子吗?
实际上,能为孩子塑造健康性格的亲子关系,与父母付出多少真心和物质没有关系。
强行增加联系,就难免找不准养育孩子的目标——我不能不说,很多事情跟道德绑在一起,反倒要跑偏。
我所能交心的朋友圈里,家长“付出”
的程度不一,但他们无一不带着自己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这些与父母的付出无关。
有些人活到一定岁数甚至当了父母后反观自己的孩子,开始有切身体会,并时常反思校对自己的父母“准则”
;有些人则变成了他们父母的翻版,重蹈覆辙。
强势父母对应的孩子大多谨小慎微;爱抱怨的父母则容易带出悲观的孩子;父母不相爱甚至恶言相向则会让孩子完全不信任家庭关系;不能做到足够尊重和给予孩子选择权的父母,孩子往往丧失判断的能力和勇气——三十年后,当他痛苦后悔时,你嘲笑他说:“当初谁让你听你爸妈的,你活该!”
这不是坏是什么?
这些结果的造成,跟父母每个月花多少工资给孩子,或是不是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供他上学、给他买房都毫无关系。
尽管我非常承认,大多数父母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但这赖不着孩子。
第二个结果,就往往涉及操作层面,“为孩子好”
在当今大多数家庭恐怕已经不是认知上的问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