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想让某个不敢唱歌的人知道,爱比技巧重要。”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个名为“树洞邮差”
的匿名用户。
他上传了一分钟绝对静默,简介写着:“我想让某个害怕发出声音的人知道??你看,连沉默都可以被发送,那你呢?你能不能也试着,轻轻说一句‘我还活着’?”
七十二小时内,超过一万条声音涌入。
我们把这些音频拆解、重组,提取出其中所有人类发声的部分??咳嗽、叹息、啜泣、笑声、含糊的自言自语、甚至打嗝??汇集成一首长达九十分钟的交响诗,取名《众喃》。
发布那天,我把《众喃》设为驿站首页自动播放曲目,并同步推送到所有合作公益机构的心理干预课程中。
一周后,收到一封手写信。
寄信人是康复中心的一位护士,字迹工整:
>“昨天放这首《众喃》时,周野突然抬起右手,指向音响。
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他对外界刺激做出明确反馈。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他听到中间那段孩童打嗝声时,嘴角竟然微微翘了起来。
>
>他不会说话,但他笑了。
>
>我们问他是不是开心,他用颤抖的手指,在写字板上画了一个小小的波浪线,像声波,也像微笑。”
我把这封信念给陈默听。
他坐在窗边,手里捏着一支旧麦克风,那是他从废弃仓库捡回来的vintage设备,外壳锈迹斑斑,但还能用。
“你知道吗,”
他说,“我一直以为收集声音是为了留住死亡的气息。
后来才发现,我们真正该保存的,是那些快要熄灭却还在挣扎的呼吸。”
他站起身,把麦克风接到录音接口,对着空气说了句:“喂。”
只有一个字。
但我懂他的意思。
那是向世界打招呼的方式,也是在确认自己是否还被听见。
几天后,市立图书馆邀请我们办一场“非视觉阅读夜”
活动。
主题定为“用耳朵读书”
。
我和晓雨、陈默一起策划了一场沉浸式声音剧场:参与者蒙眼入场,全程依靠听觉完成一场关于记忆、创伤与重生的旅程。
排练那天,意外发生了。
我们在调试最后一幕??模拟暴雨中的电话亭场景。
按设计,应由一名演员低声朗读一封未寄出的信,背景是雷声与雨打铁皮屋顶的轰鸣。
可当灯光暗下,录音启动,传出来的却不是预录内容。
而是真实的对话片段。
一个男人的声音,疲惫而克制:“妈,我没死……我只是,不想回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