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认识论方面,则由解析而归趣证会,初假寻思,而终于心行路绝。
(心行者,心之所游履曰行。
人心思唯一切义境,如有所游履然,故曰心行。
“心行路绝”
者,谓真理不可以知解推度,才起推度与想象,便与真理乖离。
故知就真理言,则心行之路,至此而绝也。
)其所以然者,则于自心起执相貌,(“起执”
二字,宜深味。
心知才起,便计有如是如是义相,此相即是自心所执,故云“起执”
。
)由慧解析,(慧即俗云理智。
)知其无实(心知所计为如彼如此等等义境,此决不与真理相应,俱妄识所构之相,故云无实。
)渐入观行,(即观即行,说名观行,此即正智。
)冥契真理(契者,证会。
)即超过寻思与知解境地,所谓证会是已。
吾以为言哲学者,果欲离戏论而得真理,则佛家在认识论上,尽有特别贡献,应当留心参学。
今西洋哲学,理智与反理智二派,互不相容,而佛学则可一炉而冶。
(向欲于作量论时,备明此旨。
惜年来扰攘,又迫病患,惮为深思,竟未知何时能执笔!)然西学于此,所以无缘融会者,以无佛家观心与治心一段工夫故耳。
(西学只作知解工夫,其心尚沦于有取,更何望其空能取之执,亡知而冥应乎?此意难言。
)《新论·明心》章,于此颇具苦心。
(《明心》章下,谈染心所处,广明惑相。
谈善心所处,于进修工夫次第,指示精严。
须与本书上卷受、想、行三蕴参看。
)要之,佛家哲学,持较西洋,别有一种精神,别是一种面目。
其于中国,在修证上尚有相通之处;其于西洋,在理论上亦自有可通,而根本精神,俱不相似也。
此意,容当别论。
读佛书者,必须知此,而后有所抉择。
凡佛家书,皆文如钩琐,义若连环,初学读之,必循环往复,至再至三。
每读一次,于所未详,必谨缺疑,而无放失。
(此最吃紧。
)缺疑者,其疑问常在心头,故乃触处求解。
若所不知,即便放失,则终其身为盲人矣。
学问之事,成于缺疑,废于放失,寄语来学,其慎于斯。
凡佛家书,有宗论籍,只是铺陈名相;空宗论籍,如宗经之作,(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