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其二,辽东一位守墓人送来一块石碑拓片,出自一座无名古冢。
碑文残缺,唯有一句清晰:“昔有工?作规,测天壳厚三百六十里。”
工?乃黄帝时巧匠,传说曾造“量天尺”
。
此语若真,则古人早已知晓“天有厚度”
。
其三,最令人震惊的,是一位琉球渔妇的口述。
她说,祖辈传下一支骨笛,每逢海底地震前夜,无需吹奏便会自鸣。
她将其送至辰阳,经测试,笛腔内嵌有一种罕见贝类珍珠核,能共振特定频率的地壳波动。
更奇的是,当科学家将笛子置于电磁场中,其共振模式竟与北斗星位移动曲线惊人吻合。
“这不是巧合。”
陆舟在会议上断言,“有人??或某种存在??曾在极古时代,就在天地间埋设了‘感应器’。
这些遗物,是留给后来者的线索。”
于是,“问天盟”
启动“寻器行动”
,派遣百支小队奔赴边荒古迹:沙漠废城、海底沉殿、雪山洞窟、火山口壁……凡有上古文明遗迹之处,皆派人勘察。
一年后,捷报频传。
在敦煌鸣沙山深处,掘出一座地下石室,四壁刻满星图,中央立一青铜环,直径九尺,上有刻度,可旋转调整。
经考证,竟是原始浑仪残件,但其设计远超汉代水平,尤其对南半球星域的描绘精确得不可思议。
在南海珊瑚礁下,发现一艘沉没的黑船,非木非铁,材质似玉非玉,舱内藏有水晶板若干,板上浮现金色符文,遇水则亮,似为记录介质。
经波斯学者破译,部分内容竟为星?航??,标注了数个太阳系外恒星位置。
而在帕米尔高原某处冰穴中,一名织光道女弟子触碰到一块悬浮的黑色方石。
石不沾雪,触之冰冷刺骨,且无论如何翻转,始终一面朝北。
她冒险将其带回,经测试,此石完全屏蔽地磁,内部似乎封存着某种能量场。
“这不像人造之物。”
一位印度数学家喃喃道,“倒像是……被故意留在这里的钥匙。”
与此同时,沈螺当年提出的“动态求知”
理念被进一步深化。
新一代学者意识到,既然世界本身在漂移,知识体系也必须具备“流动性”
。
于是,《薪火篇》开始采用“活页装帧”
,每季度根据最新观测增删内容;《动静图》升级为“流形图谱”
,可用沙盘投影实时演算未来十年气候趋势;甚至连“万人皆师”
也被重新诠释??现在人们相信,不仅人可为师,风、浪、岩层、星轨,乃至梦境,皆可能传递智慧。
又三年,一场空前的日食降临。
此次日食与历代记载截然不同:日轮未全蔽,边缘残留一圈诡异绿光,持续长达半个时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