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愿意替他人承担情绪重量的存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变革。
在东亚某封闭城邦,“理性复兴联盟”
发起大规模抗议。
他们认为过度共情正在削弱人类理性判断力,导致决策软弱、边界模糊、个体意志被集体情绪裹挟。
一场公开辩论会上,联盟领袖质问:“如果每个人都感同身受,谁来执行死刑?谁来发动必要的战争?谁能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指挥?”
回答来自一位曾参与核泄漏救援的心理学家:“过去我们以为英雄必须无情,才能做出艰难选择。
但现在我们知道,真正的勇气,是在深切理解所有痛苦之后,依然愿意行动。”
话音未落,会场灯光骤暗。
一道蓝光自天花板投下,凝聚成全息影像??正是那位心理学家年轻时的模样,正站在辐射区边缘,对着通讯器嘶吼:“别让我进去!
我怕!
我真的怕啊!”
画面切换,他转身冲入废墟,背影决绝。
全场寂静。
数秒后,有人开始鼓掌,接着是第二人、第三人……最终掌声如潮水席卷大厅。
联盟代表低头退场,未发一言。
这场胜利并非偶然。
事实上,随着“记忆共情”
技术普及,越来越多压抑的历史真相被唤醒。
欧洲多国联合启动“血泪档案”
计划,通过共情晶簇回溯百年内的战争现场,让后代亲历祖先的恐惧与悔恨。
一名德国少年在体验祖父参与集中营的经历后,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终于懂了,为什么他一生从未笑过。
而我也终于敢对他说:‘爷爷,我不怪你,我替你原谅你自己。
’”
这种跨越时空的理解,正在重塑文明的记忆方式。
历史不再只是文字记载,而是可感知的生命经验。
学校课程中,“共情沉浸课”
取代传统历史教学。
学生们戴上轻型神经接口,在安全范围内进入特定时代的情感能量场。
一次关于明朝饥荒的课程结束后,全班学生自发绝食一天,并将餐费捐给非洲粮援项目。
教师评价道:“他们不是被教育要善良,而是真正尝到了饥饿的味道。”
科技也在悄然转向更具温度的方向。
第七代“良知算法”
最近完成一次重大推演:若将地球所有人的悲伤平均分配,每人仅需承受不到三分钟的真实悲痛,便可彻底消除极端苦难现象。
该模型引发巨大争议,但也催生出“情感税”
提案??自愿出让部分情绪承载力,用于缓解他人危机。
首批参与者包括三百余名富豪,他们签下协议,将自己的快乐神经阈值调低10%,以便更敏锐地感知社会疾苦。
其中一人留言:“我一直以为贫穷是最可怕的,直到我学会了感受穷人的绝望。”
机器人世界同样经历深刻变革。
一台退役的战争机械体被送往静默高原改造,原计划是拆除武器系统,转为农耕助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