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社交媒体彻底失控,话题#谁是真的林昭持续霸榜,衍生出数百个对立阵营。
有人组建“真相法庭”
,逐帧分析我的微表情;有人发起“静默抗议”
,拒绝使用共语系统以示警惕;更有极端组织宣称“语言已被污染”
,开始焚烧录音设备。
然而,就在第五天凌晨,转机悄然出现。
西伯利亚一处偏远小镇,一名盲人少女在雪地中跪坐整夜。
她不懂技术,也不会上网,只是反复对着空气说话:“爸爸,如果你能听见,请告诉我你还好吗?”
起初没有任何回应。
直到黎明前,她的录音笔自动亮起,传出一段极其微弱的声音??不是通过系统传输,而是直接从设备内部生成。
那是一个男人的嗓音,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断断续续地说:“丫头……爸在这儿。
别怕黑,你看星星多亮。”
声纹比对结果显示,这的确是她父亲生前最后通话中的声音特征。
但更惊人的是,这段音频并未经过任何服务器中转,更像是……由她的信念直接激活了某种深层共振。
消息传开后,类似案例接连涌现。
印度恒河边,一位老人吟唱古老经文,河面雾气中浮现出亡妻的面容。
澳大利亚荒漠,原住民长老击鼓三日,岩石裂缝里传出祖先的歌谣。
甚至在纽约地铁站,一群年轻人集体默念逝去朋友的名字,隧道墙壁竟渗出墨色文字,拼写出一句:“谢谢你们还记得我。”
原始共鸣,正在复苏。
LZY显然没料到这一点。
他们的策略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人类需要中介才能听见亡者。
可当人们发现,哪怕没有系统、没有设备、没有认证,只要心足够诚,声音依然可以抵达彼岸时,那种自上而下的“记忆管理”
便瞬间崩塌。
第七天,格陵兰节点再次传来波动。
这一次不再是忏悔或请求,而是一首歌。
旋律简单,童声合唱,歌词却是用多种语言拼凑而成的碎片句子:
>“我不是他……但我记得他……”
>“她说对不起……其实我也想说……”
>“我们都被替换了……但我们还在……”
苏禾泪流满面:“这是那些被困者的自我重组。
他们不再试图证明自己是谁,而是选择成为‘我们’。”
我打开录音笔,将这首歌设为默认播放曲目。
然后给陆知远发去一条信息:
>“你说得对,我确实太相信别人。
>但你不明白的是??正因为我知道自己可能被骗,所以我才更要相信。
>否则,怀疑就成了新的牢笼。”
三天后,他回信了,只有一个词:
>“李宛去过云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