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反复强调的“自然无为”
、“观照自在”
的核心心法,虽未提及任何具体功法名目,却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富有辩证色彩的“气”
的哲学观与修行方法论。
玄尘道长静静地听着,原本平静如古井的眼眸中,渐渐泛起了真正的波澜,那是一种遇到知音、发现新思的讶异与欣赏。
他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的节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终完全停止。
他放下茶杯,目光灼灼地看向陈骏,不再掩饰其中的探究之意,追问道:“妙哉!
以大地水脉喻人体气血,层次分明,别开生面,已得‘象形取意’之妙!
然则,若依你此论,如张老先生此番重症,五脏气机衰败欲绝,犹如久旱之地,河道主干淤塞,支流断绝,土壤板结,又当如何引水拯救?若强引江河大水漫灌冲淤,恐脆弱堤岸(衰败脏腑)瞬间崩毁,立时毙命;若只依靠微风细雨渗透,只怕旱情酷烈,未等土壤湿润,禾苗(残存生机)早已彻底枯萎。
这其中的‘度’,这‘先通’与‘后养’的时机、力道,又如何精准把握?此实乃医家乃至修持者共同面对之难题。”
问题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直指临床救治与修炼中最为棘手的“扶正”
与“祛邪”
、“补益”
与“疏通”
的矛盾与平衡,是极高明的诘问。
,!
陈骏精神高度集中,心神晋入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明状态,知道这是展现自身价值、赢得对方信任的关键时刻。
他结合对张老医师病情的细致观察与自身对“气”
的理解,谨慎地组织答案,力求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道长所问,直指要害,晚辈不敢妄言必定之法。
然依此前浅见推演,或可……尝试‘通养结合,以养为通,以通助养’之法。
如同面对千里赤地,若直接开凿百里长渠、引滔天洪水而入,必成泽国,万物俱毁。
或可先以极其温和之力‘松土’,譬如轻微耙耢,增加土壤孔隙与渗透之力(对应以最柔和之气机或药力,缓缓激发、唤醒人体自身几近停滞的微循环潜能,如同点燃一丝星火),同时细心勘察,寻得地下尚未完全干涸的隐秘泉眼(对应人体脊柱命门、丹田等先天元气萌发之处,或某些特定关键穴位、经络),以特殊法门(如金针、艾灸或极温和的引导)细心疏导,令其一丝丝、一缕缕地慢慢涌出,先润泽最深层的根系(滋养先天根本),稳住最后一线生机。
待大地稍得滋润,板结土壤略有松动(元气微复,气血运行略有起色),再视其承受能力,或引入细小清澈的支流(药性平和、精准靶向的方药之力),或耐心等待天降甘霖(人体自身生机被激发后的缓慢复苏),缓缓图之,步步为营。
关键在于,整个过程,意念(或医者之外力)需极其柔和、精准、充满耐心,如良工雕玉,如慈母哺婴,轻灵透达,切忌猛浪攻伐、揠苗助长。
所谓‘培元固本’,或许正需此等‘润物细无声’的功夫,急不得,躁不得。”
他将治疗危重病人的思路与自己的“气论”
紧密结合,虽未提具体方药针灸,却提出了一种蕴含着“扶正即祛邪”
、“激发自体潜能”
的、富有道家“无为而治”
色彩的治疗哲学。
玄尘道长听完陈骏这番条分缕析、既有比喻又含实理的论述,竟久久不语,只是目光深邃地凝视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仿佛要重新审视其灵魂的底色。
院内一片寂静,雨后的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
半晌,道长忽然抚掌而笑,笑声清越悠长,在幽静的小院中回荡,惊起几只宿鸟:“好!
好一个‘通养结合,以养为通’!
好一个‘松土寻泉,润泽根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