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远处操场上,孩子们正用彩纸折纸鹤,笑声随风传来。
几天后,联合国跨代记忆共享平台发布首批数据报告:全球已有超过两百万家庭申请访问祖辈档案;其中37%的家庭首次得知亲人曾遭受政治迫害或被迫保持沉默;更有上千例儿童在无外部引导情况下,准确描述出已故亲属生前未曾公开的经历细节。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中国西南某山村小学,一名八岁男孩在作文中写道:“爷爷死前最遗憾的事,是没有告诉奶奶他藏钱的瓦罐在灶台第三块砖下。”
经核实,该信息属实,且从未对外透露。
孩子的父母含泪掘开旧灶,果然找到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罐,里面装着三张1967年的十元人民币和一张泛黄的结婚照。
消息传开,舆论哗然。
有人称这是“灵魂转世”
,有人斥为“伪科学骗局”
。
唯有黛薇明白,这不是灵异,而是**记忆的量子纠缠**??当情感足够深,痛苦足够真,语言无法承载时,它便会以另一种形式穿越时间,寻找倾听者。
她开始着手编写《记忆共情教育手册》,试图建立一套科学框架来解释这一现象。
书中第一条原则便是:
>**真正的治愈,不在于遗忘伤痛,而在于确认它曾真实存在过。
**
就在手册即将完稿之际,一封没有寄件人信息的挂号信寄到了学堂。
信封里只有一张黑白照片:一座荒废的苏式建筑,墙上写着“边疆农垦第七研究所”
,门口站着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年轻女子,怀里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一行俄文,经翻译后显示:
>“她不是你的起点。
去找‘零号样本’。”
黛薇盯着照片看了整整一夜。
那女人的脸,竟与林秀兰有七分相似,但气质更为冷峻。
更重要的是,研究所名称与B11早期文献中提过的“西伯利亚观察站”
完全吻合。
她立刻联系帕努,请他调取格陵兰石碑溶解前最后捕捉到的能量波形图。
当图像放大至微观层级时,惊人一幕浮现:那道螺旋蓝光内部,竟隐藏着一段极其微弱的编码信号,经破译后显示出一组坐标??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靠近阿拉湖的一片废弃军事基地。
“那里曾是苏联秘密生物工程试验场。”
帕努电话里声音发颤,“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进行过‘记忆移植’人体实验,代号‘永霜计划’。
参与者全是女性政治犯,据说目的是制造能自动继承前人经验的‘新人类’。”
黛薇握紧听筒,心跳如鼓。
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么林秀兰可能并非B11的开创者,而只是继承者。
真正的源头,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埋下。
她决定前往阿拉湖。
临行前夜,她独自来到纪念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