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不到两小时,一份名为《人类之声宪章》的倡议书诞生,第一条写道:
>“所有基于真实情感产生的声音记录,无论形式、语言或年代,均视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禁止任何形式的技术审查、商业垄断或政治操控。”
决议通过当日,全球三百多个城市爆发spontaneous的街头合唱。
北京胡同里,退休教师领着孙子孙女唱起五六十年代老电影插曲;纽约布鲁克林,黑人社区用福音歌回应;巴黎塞纳河畔,艺术家们以多国语言轮唱《友谊地久天长》;悉尼歌剧院外,原住民舞者击掌踏歌,声浪直冲云霄。
而在这一切喧腾之中,最安静的一幕发生在南极。
那座冰封信息塔前,一名中国女科考员抱着刚出生三个月的女儿,轻声哼唱《茉莉花》。
当最后一个音落下,整座冰塔骤然亮起蓝光,塔身浮现出一行流动的文字,使用的是甲骨文与现代汉字混合体:
**“灯火相传,终成星海。”
**
回到贵州,林浩然的身体日渐衰弱。
医生劝他住院,他只摇头。
每天清晨,他仍坚持走到鼓楼,在孩子们练歌时静静聆听。
有时他会拿出蜡筒留声机,播放某段旧录音,然后侧耳细辨周围人的反应。
令人惊异的是,哪怕是最偏远山村来的孩童,听到某些特定片段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来,节奏精准得如同排练过千百遍。
阿吉拉姆问他是否相信轮回。
他想了想,说:“我不确定有没有前世。
但我相信,有些声音太深,深到基因都记住了。
当我们再次听见它们,就像回到未曾离开的家。”
春天将尽时,他写下第二封公开信,标题为《致尚未出生的孩子》:
>“当你读到这些字,或许我已经不在。
>也许那时的世界更加高效,更加洁净,更加‘理性’。
>机器替你思考,算法为你选择,连悲伤都被优化成最低能耗的情绪模式。
>可我还是想告诉你一件事:
>你第一次哭,是因为痛吗?不,是因为你终于离开了温暖的黑暗,听见了外面的声音??母亲的心跳,父亲的颤抖,护士的轻语,世界的呼吸。
>那一刻,你不是靠眼睛认识这个世界,而是靠耳朵。
>所以,请永远相信声音的力量。
>它比图像更真,比文字更近,比逻辑更深。
>因为它是灵魂最先学会的语言。
>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沉默了,
>请你,替我们唱一句。
>不必完美,不必动听,
>只要出自真心,便是最好的歌。”
信末依旧只署两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