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这样一个大城市,我不能免俗地当了观光客:长城、故宫、天坛、前门、后海、天安门、颐和园、王府井、北大、清华、中戏、北影、琉璃厂、明十三陵、烟袋斜街、南锣鼓巷、798艺术区、奥林匹克公园、中国电影博物馆……一个都没落下,八天时间几乎被塞得满满的。
我心里并不喜欢这种赶场子般的行走方式,与其说是充实,不如说是完成任务式的旅行。
在我的长途旅行中,这样的形式也仅限于北京。
北京是一个没有意外的旅行地。
北京的地铁标志是个大大的G里面包含一个D状白色图形,我初来乍到时总习惯性以为那是指D出口的意思。
因为南京的地铁标志是朵红色梅花,是个不会被误解为字母的符号。
每天从劲松站前向马路对面的住处方向看去,地铁站上一个D,我就误认为回去需走D出口。
结果两次走D都不对,第三次走A又错。
后来终于明白从B口进去,应该从C出。
为此走了许多冤枉路。
如果考英语四六级,蒙对的概率是25%,这跟把A、B、C、D作为标签,抽中任何一个字母的概率一样大。
我的神啊!
以前读过某位高人的文章,说日本人乘坐地铁电梯时都自觉站在同一侧,空出另一侧给急行的人。
我觉得仅乘坐地铁这点,我们与日本的差距就太遥远了。
突然有一天早上出门乘坐地铁时,发现这里的人已经是这样做的了——自觉站在电梯右侧,空出左侧留给急行的人,心里觉得很欣慰。
北京或许是中国最有方位感的城市之一,在这里每天听到、看到的关于东西南北的方位词实在太多。
就连问路对方也是用东西南北给我解释,我很快就理解了。
换作别处,即便知道了要向某方位走也不易实现,因为大多城市不像北京城这样坐南朝北而建。
平时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我到了京城后竟也变得有强烈的方位感了,躺在腰包上的小指南针也多次派上了用场。
每天穿梭于京城的大街小巷,却发现没有网吧这样的事物。
在北京八天只在火车站对面看到过网吧的招牌,其余地方均未见到。
北京的朋友说网吧藏在很深的小胡同小巷里,大道上几乎是看不到的。
依我的理解,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区别。
周日,我在清华大学门前被保安拦住,说是周一到周五都不能进,明天再来。
我看了看周围并没有这样的明文提示,心里有底,开始跟保安大侃特侃。
侃了五分钟,成功把保安侃晕。
从这件事上,我总结出一个道理,任何时候,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头脑清醒,说话要有逻辑,若能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就更有效果了。
某日在二环内游**,想起朋友说的笑话。
朋友刚到北京来时处处觉得新鲜,在中心区域散步,见一风景不错的公园,一边问门口的站岗者这是什么公园,一边准备掏腰包买门票。
站岗者低头看看她,淡定地说:中——南——海。
在北京数日,深觉北京人十分有意思。
平时问路大多与老年人沟通,老北京人热心,有趣,一口京片子,说起话来特逗,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总给人特别容易满足的感觉。
刚到京时老同学打趣说北京人比上海人“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