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当然,他们需要用钱、用奴隶的时候也会入关来抢。
所以这是一种且战且和的羁縻关系。
整个明朝的主要陆上防御对象是蒙古草原上遗留的无数蒙古部落,大蒙古帝国崩溃后,草原上不说一千,至少也有八百个部落。
这些部落一旦被某个强人统一还是相当强大,明朝依托长城工事,设立了九个重要边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也称山西或三关镇)、延绥(也称榆林镇)、宁夏、固原(也称陕西镇)、甘肃,实际上后来増加了昌平、真保、山海、临洮四镇,但习惯上仍称“九边”
或“九镇”
。
早期九边的重心在中、西方向,陆军名将杨洪、石亨、王越、仇鸾、曾铣、马林、杜松都是镇守中西部的几个镇成名,因为主要的蒙古部落都集中在这几镇对面。
至于东北早己不复辽、金的强大,零散的女真部落构不成太大威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事情正在起变化。
中西部的蒙古部落其实也都是逞蒙古帝国之余威,两百多年下来,分裂、内斗越来越严重,整体实力也越来越衰落。
相反,东北的女真部落一直惨淡经营,随着大明和蒙古的各自衰落,他们反而蒸蒸日上。
更重要的是,他们一旦统一起来,恢复辽、金的态势,其强大不言自喻。
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汗入贡标志着东北亚局势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长城东段的战乱渐少,大明、蒙古、女真都迎来了一个经济大发展的阶段。
明神宗“万历三大征”
更是女真崛起的黄金机会,就在这时,李成梁来到了辽东战场。
李成梁,生于明世宗嘉靖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526?1615年),辽东铁岭(今辽宁省铁岭市)人。
李成梁本有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军职,但怀揣着进士梦奋战科场多年,可惜直到四十岁都没上演范进中举,只好放弃理想,参军报国。
从李成梁身上也可以看出明朝的卫所制度己经崩坏。
唐宋兵制是国家出钱招募公民自愿来参军,明朝则出现了很大倒退,设计了一套军户卫所制,即一些国民被划定为军户,世袭军职,每一代固定出一个男丁来承袭这个军职(当然,这个所谓的军职大多是普通士兵)。
每百户编为一个百户所,数个百户所编为一个千户所(共1200户),数个千户所编为一个卫所(共5600户),数个卫所编为一个都指挥使司。
全军的每个职务,上至指挥使,下至百万士兵,理论上都是世袭的,一个人离职了他儿子接着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是和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严重脱节的制度,由于市场上有找到更好工作的机会,很多人并不承袭祖传的军职,比如像李成梁这种,不但不承袭军职,朝廷还允许他参加科举。
要是他考上这一户的兵源就自动消失了,要是他考不上一直考或者出去找工作了你也拿他没辙。
明中后期兵源紧张,朝廷只好重启募兵制,但明朝又没那么多钱,所以呈现出一种兵制完全崩溃的惨状。
而来当兵的大多是在社会上找不到更好工作的人,来也是来吃军粮混日子的,兵源数量和质量都极低。
更可怕的是,这些人既然只是把当兵当做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那他们的目标取向是保家卫国还是赚钱呢?
这种慵懒腐糜的风气很快会蚀透一支哪怕传承自徐达、常遇春、明太宗、戚继光的铁军。
由于兵源枯竭,辽镇不敢随意处罚败兵,甚至容许逃兵“戴罪立功”
,后来大家发现临阵脱逃己经相当于无罪,渐渐军纪无存。
辽东边军的训练也几近废弛,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校阅辽东兵,让30名火枪兵在75米射距上每人发射3发,共90发,结果只有一发上靶!
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军人,这就是一帮专门来吃军粮的饭桶!
不过就李成梁个例而言,参军是一个正确的人生选择。
李成梁奋战辽东二十二年,累官至辽东总兵官,立功无数,能让皇帝告捷于太庙的大胜就有十次,号称明朝后两百年军功最盛的边帅,封宁远伯,授太子太保、都督同知,世荫锦衣都指挥使。
但李成梁也开始变得骄横无度,不但在军中一手遮天,甚至连东北的商业贸易都要统一到他家的盘子里,大有将辽东建成他李家藩镇的势头,于是遭到大量弹劾。
朝廷对他的处理应该说很合理——将其召回京师闲住,保留宁远伯虚衔。
“万里三大征”
开启时,御史梅国祯举荐李成梁统兵,但给事中王德完坚持不可。
最终,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出战,参加了三大征中的两场,屡立奇功,威震四海,成就不在其父之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