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8.2党争三国杀
有权阉自然就有阉党,这一次的行情,比刘瑾、焦芳时代更加火爆。
前文反复论证,伤痕最易病变,奸党要拉拢人,最好先在文官队伍中寻找裂痕。
党争最容易产生裂痕,魏忠贤擅权之前,明朝其实己经经历过一次严重党争。
神宗朝中后期工商业大发展,地方上的豪商大贾在政府中寻找代言人,形成所谓的“乡党”
。
宰相张居正、张四维等带头破坏科举,裁汰公立学校,乡党迎来了一个发展**。
乡党既要跟皇帝斗,也要互相斗,几十年斗下来大浪淘沙,乡党主要剩下三个大党:齐党、楚党、浙党。
需要指出的是,这不是一些正式的政党,这种党称亦并非他们自己取的名,而是政敌攻击他们的蔑称。
党称来源于主要人物的籍贯,比如齐党的领头人是山东人亓诗教,楚党的主要领头人是湖广人官应震、吴亮嗣,浙党的领头人是浙江人沈一贯。
这几个人只是这几个圈子的学术带头人,未见得是官最大的。
比如亓诗教实际上是他老师方从哲的代理人,方从哲当时己位居首辅,比较注意不参与小圈子,所以他的学生亓诗教仅以给事中就成为一党之领袖。
而所谓的党徒们也并非都是这几个地方的人,只是打进了这几个圈子而己。
乡党这些名称的产生其实源于另一个大党——东林党。
东林党在历史上相当著名,后来甚至成为清流名士的代称。
该党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被削职为民的吏部文选郎中顾宪成。
顾宪成仕途早期就被贬黜过一次,后复官逐渐升至文选郎中,执掌二十四司之首的吏部文选清吏司,但在廷推内阁大学士时,顾宪成反复提出明神宗不喜欢的人选,被人告了黑状,明神宗将其削职为民。
那一次入阁的人是陈于陛和沈一贯,经分析,应该是沈一贯入阁后捅了顾宪成,所以东林党和浙党的梁子当时就结下了。
顾宪成回到老家无锡(今江苏无锡),与弟弟顾允成一道重建了宋代学者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邀请很多学识渊博之士讲学,形成了一股社会闲杂人等清议朝廷大政方针的风气。
古代文化普及率不高,讲宄“野无遗贤”
,贤明之士(稍有文化的人)都应该为国当官,尤其是科举体系成熟后,各个层次的文化人都被网罗进国家、府、州、县各个层次的公学,办私塾的一般是考不起功名,在公学找不到工作的人。
但现在突然来了一个进士级别的人办书院,而且邀请到了大批进士讲学,这可以说是明朝建立两百多年来都不曾有过的盛况!
东林书院纵论古今道德文章,更爱清议朝政,臧否人物,往往能发朝廷不能发之言论,深受士人学者推崇,一时名声大噪。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与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八人发起第一届东林大会,发布了《东林会约》,此八人被称作“东林八君子”
。
顾宪成搞东林讲学搞得有滋有味,官也不当了。
朝中推荐他复职的奏章上百封,最后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光禄少卿,他一律拒绝,坚持在东林书院讲学。
东林书院虽然只讲学清议,但其实对朝政是有很大影响的,被议论臧否的朝中人物也难以自安,必然要回击。
一般人独力辩不过整个东林书院,于是渐渐形成合力,逐渐就形成了“乡党”
的雏形。
而参加东林讲学的文官一边参加学术活动,另一边自然也会升官,这些官
员渐渐就被政敌称作“东林党”
。
东林党和乡党最初是在学术上辩论,东林党有一个很重要的立场,就是攻击王阳明的心学。
当时满朝都是心学门生,自然会为之力辩。
后来开始争国本,明世宗“大礼议”
的很多事情也被翻出来再论。
光宗朝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疑案也被翻出来反复炒作,他们的辩论逐渐进入深水区,开始在时政尤其是当朝的人事、经济问题上展开了激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