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个超级大贪官,享尽了一生富贵,最后还得善终,更是为无数存有贪念的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极为不良的榜样。
有了这样的榜样,各色人等纷纷猛钻幸进之道,太监们也急需人手,拓展他们的贪腐体系。
宫女、太监的文化程度很低,跟进士出身的文官往往搞不到一起,甚至容易形成敌对,他们更容易跟和尚道士搅到一起,宪宗朝几位著名的“佞幸”
都是僧道。
众所周知,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明宪宗也是一位“开明博爱”
的君主,在他这里,所有教派都能得到极大宠幸。
最初梁芳等人介绍了李孜省、孙道玉、继晓等几位道士、佛僧,继而发现道教、佛教都有很多支派,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体系极为宏大。
明宪宗毫不吝啬,都不亏待,一律大取国库供养。
僧继晓建大昌寺,强拆了数百户民居,耗费国库数十万两,遭到严重弹劾。
不过僧继晓还只是宪宗朝大办法事的一个小小缩影。
明宪宗大封真人、法王、佛、国师不计其数,孝宗朝清理宪宗朝滥封的真人、法王,计有佛教的法王437名、藏传活佛789人,汉传禅师120人;道教的真人123人。
这些神仙无不需要像僧继晓一样强占民居、耗费国帑来修建宏伟的寺观,还好当时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不大,不然我相信“开明”
的成化菩萨一定也不会亏待他们,而他们那种高耸入云的大教堂、清真寺在北京修起来,所需的石材恐怕就只能拆长城了。
如果这些佞幸真的只是贪钱恐怕都是其次,真正最可怕的还是一个名叫李孜省的道士。
其实李孜省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道士,最初是布政司的小吏(吏是官府的低级文员,不是官),后又被推荐去京师当差,结果考察期间却被发现有贪赃枉法的行迹,反而出事了。
不过李孜省打听到明宪宗喜欢方术,于是恶补五雷法,并向宠阉梁芳、钱义贿赂重金,推荐给了宪宗。
结果宪宗一见他大为喜欢,于是绕开人事系统,直接下特旨授予太常丞。
御史杨守随、给事中李俊仍坚持弹劾,说此人有贪赃的劣迹,不宜在太常寺掌管祭祀,于是改为上林苑监丞,掌管皇家园林。
这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既然有贪赃劣迹就应该法办,至少不能再升迁,岂能换个“不那么重要”
的职务继续升迁?可见当时对贪赃的接受程度己经大为改观。
李孜省继续钻研各种法术献给皇帝,又与梁芳等人结为紧密同盟,干预政事,不久又连续升为右通政使、左通政使,成为行政系统中梁芳等太监一颗坚实的钉子。
李孜省总结自己的仕途,觉得多亏了明宪宗特旨授官这一关键步骤,若非如此,他没有科举功名,绝对当不了通政使这样的朝官。
梁芳等也觉得,有科举这个门槛,非常有碍于他们提拔自己人,拓展团队,导致他们的贪腐体系只能限于后宫,无法染指被科举进士牢牢守卫的文官队伍。
于是李孜省与梁芳等商议良久,力劝明宪宗设立了“传奉官”
这一制度,即绕开科举,由皇帝直接下特旨,授予某些人官职。
这不但违背明朝祖制,更是违背宋明以来中华帝国最最根本的一项政治传统,但梁芳、李孜省等人早己有了一套完善的策划,快速提拔了数千名传奉官,占据各个要害部门。
而对提出反对意见的文官,就指使亲信御史弹劾打击,很多正直的文官都被弹劾降级甚至罢官。
不过文官也很快认识到了严重的危机,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内阁、九卿(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九个部门的长官)、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联名上疏,极论传奉官之弊。
明宪宗也有所省悟,将李孜省又贬为上林监丞,并裁汰了五百余名传奉文职,只留下67人,但八百余名传奉武职却未更动。
李孜省也因此深恨这些朝臣,更加拼命地钻研法术,重新获取皇帝的信任,终于又复为左通政使。
当了还乡团的李孜省大肆报复朝臣,并在政治斗争中充分运用法术这个武器。
他经常通过占卦算命的方式,算出哪些朝臣有什么问题,就报告给皇帝。
明宪宗非常信任他,往往依其言调动或贬黜这些朝官。
后来文官们也明白过来李孜省和梁芳联盟的巨大能量,一些文官也开始依附这个联盟,从此开启了一个内外勾结的模式,一些品质较差的文官选择与后宫贪官联合,帮他们在外朝办事。
尽管可怕的传奉官制度很快被废止,但其对文官系统的冲击却是根本性的,影响再难弥合。
4.3也有太监不贪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