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游牧部族最大的弱点就是联盟松散,某个强人一死,很容易分崩离析。
后金更面临朝廷、林丹汗、小冰河期的多重围剿,努尔哈赤的死——其实死前己经将这个联盟送上了绝路,但皇太极的北京一月游解决了所有问题。
问题在于这北京一月游又是如何做到的?
明太宗以天子守国门,河北、山西一代重重防御,强大如阿鲁台、也先、小王子、俺答汗,也不是说破就破,皇太极是怎么带着几十个部落的十万杂牌军,悠哉游哉入关来逛一大圈,抢够了又轻松回去的呢?这个问题很关键,不得不探。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初,皇太极率八旗精锐从辽阳(今属辽宁)出发,与蒙古诸部大会于蒙古喀喇沁部驻地喀喇城(今河北溧平),共集结兵力近十万,这几乎是后金乃至蒙古的全部家底。
朝廷己经探知他要入关,袁崇焕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将主力集结在最东面的山海关和西面的密云,后发现皇太极从喜峰口入关,宣布由他亲率关宁铁骑镇守喜峰口关-遵化-蓟州-通州-北京这条直线。
由图可见,后金联军从喜峰口入关后立即就要面对一座要塞三屯营,然后才是遵化。
按常理蓟辽督师首先应派兵救援三屯营,他派太子少傅、平辽将军总兵官赵率教率四千精骑从山海关先行,急趋三屯营。
其实三屯营离山海关有三百里,离喜峰口却只有五十里,等赵率教赶到,别说三屯营,没准儿遵化都早己陷落了。
所以他只能考虑尽快赶到遵化,如果四千精兵入驻大城遵化,挡住金军几天,袁崇焕率主力赶到,皇太极就只能带着他的旅游团出关了。
然而奇迹却发生了——赵率教赶到遵化却发现后金连三屯营都还没打!
那他就应该将防线前移,入驻三屯营。
结果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却拒绝他进城,没办法,只好又退往遵化。
三屯营距遵化仅三十里,精骑一日可达,然而就在这短短三十里,赵率教遭到后金的精准伏击,前后堵截。
近在咫尺的两座要塞均未出援,赵率教全军覆没。
在自己的国土上遭到这么精准的大规模伏击,是不是有点神奇?皇太极敢让十万大军在关内两座尚未攻克的要塞之间埋伏一个星期,是不是有点过于神奇?后金全歼赵率教这场战役怎么看都像是预先排演好的一样,不可否认,皇太极也堪称一代战神,但他毕竟是人类,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
一、皇太极事先和赵率教的同事们策划好一条死路,放他去钻。
二、赵率教忘了取手机电池,被后金的卫星定位追踪了。
两者你至少采信其中一种,不然事情没法解释。
本来我是比较倾向于相信第二种的,但我发现了一件奇事:后金对朝廷的胜仗全都这样赢的。
没错,萨尔浒战役、松锦战役、赵率教战役以及后来的大凌河战役等等,金(清)军总是以精准的伏击取胜。
而且明军往往会分成几路,金(清)军兵力不足,只能伏击其中一路。
没关系,努尔哈赤有一句名言:“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我伏击完这场再去赶下一场就行了,反正你们跑不掉。
当然,也不是绝对跑不掉。
关宁铁骑,天下无敌,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只有那些陕西人、甘肃人、四川人、浙江人才总是记不住取电池。
甘肃人赵率教送死后,皇太极才开始攻打三屯营和遵化,在内应的帮助下轻松攻克。
皇太极只留八百兵驻守遵化,大军继续南下。
留八百兵驻守这么重要的后路!
你疯了吗!
没疯,现在全东北的明军都被袁督师集结在山海关,而且他只会拼命堵我的前路,又不会抄我后路,八百兵只是用来维持治安而己啊!
没错,袁崇焕向朝廷奏报,他己率关宁铁骑拼命堵截金军,最初计划在遵化阻截,结果晚了一步没挡住。
于是袁大人在蓟州设防,可惜被皇太极绕过去了。
然后袁大人又赶到通州设防,唉,又被绕过去了。
千里奔援,外镇友军总是被金军精准地伏击,袁崇焕却是被精准地绕过去。
对此《明史》的解释是皇太极害怕袁督师的关宁铁骑,不敢正面碰他,所以只能绕开。
你这就不给力了,才绕这么几个小城,你把北京、武汉、广州都绕过去,看袁督师坐京广高铁堵不堵得住你呀!
其实皇太极突破遵化后明思宗己经坐不住了,诏令袁崇焕必须在蓟州堵住金军,就算被绕过,也不能再离开,以断其后路。
而且在袁崇焕之前,右佥都御史,总理蓟、辽、保定军务刘策己率重兵从保定赶到蓟州,昌镇总兵官尤世威率兵从居庸关赶到通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