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当然,打云南、緬甸主要目的是练兵,真正的对手还得是蒙古草原上的瓦剌。
大元帝国早己雄风不再,蒙古诸部裂解成零散的部落,星罗棋布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绝大多数部落尊奉以瓦剌和鞑靼为核心的两个部落联盟。
瓦剌和鞑靼常年耗战,自相损耗。
但恰在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瓦剌彻底击败鞑靼,再次一统草原诸部,成为明王朝北方的严患。
瓦剌名义上的可汗是成吉思汗后裔岱总汗脱脱不花,但实力最强的实际上是太师、敬顺王绰罗斯?也先。
也先气识弘大,又恰逢蒙古走出低谷后的一个鼎盛时期,志向极其高远,有意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
蒙古诸部名义上是向明帝国称臣的下属,也先也获得了明廷册封的敬顺王爵位,但实际上是独立部落。
为了笼络这些部落,明廷开出了非常优异的朝贡贸易条件,让他们有钱赚,就少打点劫。
当然,这种优惠也是有限度的,不能予取予求,朝廷一直有赏赐的额度。
但自从王振掌权以来,接受了不少瓦剌贵族的贿赂,进行走私贸易,中饱私囊。
其实他的做法和欧阳伦如出一辙,但欧阳伦刚刚冒头就被太祖果断镇压,现在王振却没有人来制约。
有了利益纠葛,王振和瓦剌贵族的关系更加微妙,在官方的朝贡贸易中大开方便之门,慷国家之慨,让瓦剌多得一些利益。
从太宗朝起便有明文规定,每次朝贡的贡使不能超过50人,这是为了控制朝廷赏赐给贡使的金额。
但王振专权后这项规定便逐渐废弛,使团越来越大,到最后竟然达到了2000人以上的规模!
而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竟然派出了一个2500人的使团,并且谎称有3598人,要求朝廷赏赐。
然而结果却令蒙古人无比意外,王公公突然变得铁面无私,不但仔细核查了使团人数,只按实际人头发放赏赐,还单方面将瓦剌贡品的价格削减了80%!
当时瓦剌实力己然不弱,早己生了反叛之心,也先在边境上与明军和朝鲜、哈密(今新疆东部)、兀良哈(内蒙古赤峰一带)等附属国多次交火,双边关系正处于一个危险的边缘。
王振偏偏在此刻发难,其实恰是他内心贪功挑战,故意激化矛盾。
果然,瓦剌方面勃然大怒,分三路大规模南侵,东路攻辽东(今辽宁),西路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也先亲率中路攻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大同(今山西大同),战场横跨千里。
这也是自元亡明兴以来,蒙古首次向中原王朝发起大规模进攻。
也先挟一统蒙古之威,攻势凌厉,几路都初战告捷,尤其是亲自率兵的中路迅速攻破长城防线,将宣府、大同重重围困,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来。
宣大是北京的西面屏障,如果失守,瓦剌军可配合北面和辽东对北京形成合围之势,异常重要。
王振趁机向明英宗提出应该御驾亲征,正面击退也先。
明英宗是何等相信他的发小,不与朝臣商议便做出亲征决定,并且两天后就要出发。
满朝文武无不为明英宗这种草率行为感到震惊,尤其是兵部非常反对,指出瓦剌突然大规模袭击,明军措置非常窘迫,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组织起一场御驾亲征。
但朝臣的反对又正中王振的下怀,时空仿佛穿越到四百年前的宋廷,契丹大举入侵,朝臣纷纷请宋真宗(赵恒)南迁国都避战,唯独大英雄寇准挺身而出,怒斥群臣,喝令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宋军见到黄龙旗亲临一线,士气大振,阵毙辽军主帅萧挞凛,逼迫大辽承天皇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签下《澶渊之盟》,寇准成为最大的英雄,受万世景仰。
现在,历史正在重演!
宋真宗(明央宗)、肃挞凛(也先)、肃太后(脱脱不花)、劝阻宋真宗亲征的群臣(劝阻明英宗亲征的群臣)都登场了!
寇准呢?力促皇帝亲征的大英雄寇准呢?除了我王振还能是谁!
王振心潮澎湃,学着寇准的口气怒斥了反对亲征的群臣,明英宗也听得壮志凌云,更加坚定地要求立即出征。
群臣无奈,只好同意,胡乱把京城附近的部队拼凑起来,约有十五万左右,号称五十万,全部交给明英宗和王振,前去救援大同,但后勤组织完全来不及措置,武器、粮草其实根本就没有带够。
但这些都阻不住王振那颗勇敢的心,大家匆匆就上路了,随驾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百余名勋贵、朝臣。
然而,由于后勤措置太烂,明军还没走到大同,粮草就不够了,又遇到大风雨,士卒、马匹的尸体铺满道路。
很多官员力谏应立即回师。
王振的英雄梦遭到粗暴的打断,非常恼怒,以皇帝的名义罚邝埜、王佐在草地里跪一整天。
见尚书大人尚遭如此体罚,全军再无贰言,继续前进。
北京到大同之间有两层长城,明军从北京出内长城居庸关,沿外长城南侧经怀来(今河北省怀来县)、宣府、天镇、阳和(均在大同东北)进抵大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