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个名称。
嘉靖后期,朝廷在许多地区试行了这种税法。
隆庆年间,海瑞巡抚应天便带着试行该法的任务,成效不俗。
隆庆后期,高拱拜相,更是非常积极地推行了一条鞭法。
张居正只是继续推行这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己。
不过此法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革除了明中后期中央财税能力急剧弱化的危情,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说推迟了王朝的破产。
明廷推行一条鞭法后中央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
张居正的工作确实极富成效,也无愧为“救时宰相”
的美誉,但把他捧成伟大的改革家,我始终觉得相当疑惑,因为他的创新发明改革措施实在是太少了,更多的只是延续前人的措施,更坚决地执行下去而己。
尤其是很多人把张居正和王安石相提并论,但纵览两人的仕途,除了死后不久王朝覆灭(靖康之难可算“北宋”
覆灭)之外,两人很少有实质性的共同点。
张居正倒是跟刘瑾麾下的阉党大美男张彩有更多共同点,区别只在于张彩身败名裂,张居正富贵终老。
不过张居正的种种做法积怨颇多,他在时权倾天下,无人敢言,等他死了才会爆发出来。
更可怕的是,张居正在时能够揽权,很大一个因素是明神宗年幼,他死了明神宗也长大了,回忆起童年的种种,再加上张居正的一票仇人在耳边不断吹风,张老师不被清算真的很难。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太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卒,朝廷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辍朝,遣四品京卿、锦衣卫堂上官、司礼太监为其扶灵归葬。
但接下来就是对他的清算了。
张居正弥留之际,举荐了礼部尚书潘晟、吏部左侍郎余有丁入阁,两人均通过了廷推,朝廷批复潘晟为武英殿大学士,余有丁为文渊阁大学士,准备上任。
但张居正一死,就有御史雷士帧、王国,给事中王继光相继弹劾潘晟,说他是张居正的座主(乡试中举人时的考官),张居正这是在引荐私人。
这一下引爆了大家对张居正几个儿子中进士的积怨,人情汹汹,纷纷上疏弹劾。
明神宗勒令潘晟退休,潘晟还没上任就被罢免。
大家继续释放对张居正的积怨,张四维在这其中可能也起到了帮腔的作用,不断地在年方弱冠的明神宗面前提及张居正当年是如何掌控年幼的他。
明神宗身为皇帝,想到自己被张居正当小学生耍了这么多年(虽然他确实是),愤恨难平,咬牙切齿地同意了清算张居正!
有人为张老师鸣冤,说明神宗这个学生不厚道,居然长大了整老师。
其实根本不冤,张居正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老师要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术,更重要的是做人。
张居正从来没把明神宗当成真正的学生来培养,只是把他攥在手里当权柄使用。
尤其严重的是,张老师堂而皇之地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表演考试舞弊,这叫什么老师!
大清算光有潘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冯保。
其实冯保在内宫敌人也不少,但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意识到,张居正一死,他也失去了最大的倚仗。
朝廷罢免潘晟让冯保很生气,他在病中坐起:“我只是得了小病,就当我不存在吗?”
这帮人当惯了皇帝,却忘记了以前是靠一张大网笼罩了明神宗,现在李太后归政,张居正去世,冯保一人又怎么把持得住成年的明神宗呢?太监政治这方面,大明可不能说远迈汉唐。
不久,皇太子(朱常洛,即明光宗)诞生,冯保趁机请封伯爵,这人真的是被张居正的生祠蒙住了双眼。
首相张四维表示明朝从无太监封爵的先例,但他还算给冯保面子,给了一个名额让他的弟弟或侄子当都督佥事。
冯保不满足,大怒道:“你是靠谁有了今天,现在却辜负我!”
冯保虽连接受挫,但他又成功地运作了老乡梁梦龙出任吏部尚书,他觉得自己势力仍在。
其实冯保是明穆宗留下的老太监,不是明神宗当太子时的东宫旧人,他一直压在上面早就让明神宗的发小们不满,如今张居正一死,大家都知道冯保己经失去倚仗,准备动他。
明神宗发小太监张鲸、张诚不断述说冯保当年如何严厉钳制明神宗,完全不是一个好奴才,建议贬黜他。
其实明神宗也早就对冯保不满,但此时居然感到余威尚在,担心地说:“如果大伴上殿来和我争论,怎么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