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2天裂之祸 太监王振的逆袭(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的政治规矩,后来廷推大学士的制度也日渐完善,阁员(宰相)由相关官员公开推举产生,以保证人选的公开公平公正,避免结党营私。

所以宋明以来中华帝国朝廷的公共属性很强,绝不是谁的私器,从源头上掐断了王莽、曹操、杨坚、李渊这类权臣出现的制度根源,对唯一的皇位非常有利。

但这样皇帝也失去了随意任免宰相的权力,难免不太畅快,于是利用太监在内宫形成了一套类似于朝廷的组织机构,这套组织机构就是皇帝的私家服务员组织,可由皇帝本人随意任免。

隋唐以来尚书六部每部内设四司,共二十四司,所以明朝内宫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个衙门,称“二十四衙”

,号称与外朝相对应,形成“内朝”

其中尤为重要的自然是中央行政和军权二者。

宋朝的中央政府叫政事堂,中央军委叫枢密院,明朝的内阁(初为中书省)、五军都督府相当于继承了二者的职能。

于是明朝后宫掌管文书的司礼监便号称“内政事堂”

、掌管兵符的御马监号称“内枢密院”

,代表皇帝在内宫处理军国大事,号称与外朝的内阁、五府对掌文武大权。

司礼监的一把手司礼监掌印太监则渐渐被称作一内相,死太监们更私下将内阁大学士称作“外相”

,俨然自己与宰相并称,甚至自己是“内”

,死老头们是“外”

,自己还更核心一点点。

那么,明朝到底是从何人起,开始形成所谓的内外朝分庭抗礼的政治局面呢?大约就是王振了,所以王振也堪称大明王朝第一位“内相”

王振之前也有几位重要的大太监,比如七下西洋、威震四海的郑和公公;还有参与了几朝皇位更迭大业的海寿;甚至就在王振冒头时,还有一位威望比他高得多的老太监一金英。

不过这些太监都堪称忠仆,在整体官场风气都还很好的时代也没有弄权,开始专权弄事的应该还是从王振开始。

王振为了跟外朝文官争权,撺掇明英宗干了一件大蠢事一建立票拟制度,对整个明朝之后两百年的政治生态都产生巨大影响。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下诏,皇帝不再到文渊阁(内阁的会议室)与大学士一起处理政务,内阁草拟了诏书或者收到奏章后,在封面上贴上一张纸,写上内阁的意见,通过司礼监呈报给皇帝批红,即用红笔在上面批阅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发还给内阁照批红办理,称作“票拟”

票拟过程理论上只有文书往来,皇帝和内阁大学士不在一处办公,见不到面。

隔绝中外,这其实是历代太监弄权最老套的办法。

但王振向明英宗进言,称内阁大学士无非是皇帝的顾问秘书,身份悬殊,怎能和他们混在一起办公,应该隔绝开来,以显示身份地位的差距。

明英宗很容易就相信了他的发小,颁布了这套皇帝和宰相分隔办公的新式行政机制。

不过,时代是发展的,这一次产生的后果估计王振自己也没料到。

皇帝和宰相在都堂共同议事、理政,这不是明朝才发明的,而是唐宋以来数百年中华帝国一以贯之的政治传统。

唐宋宰相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意思就是和皇帝一起,在中书门下(隋朝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的产物,相当于中央政府)处理奏章。

明太宗最初设立内阁制,让大学士在文渊阁协助皇帝办公,本意是加强这种做法,让皇帝更深刻地融入最高决策层,牢牢掌控政权。

王振这样一搞,其实是把皇帝排除出了最高决策层。

虽然表面上皇帝仍然掌握着最后一道批红的权力,但其实这个权力很容易被虚化。

因为内阁一旦形成决议,皇帝也不方便做太大改动,一般只能被动地批示是或否,渐渐就成了橡皮图章。

如果皇帝真想干政,那就需要在内阁议事这个环节便参与进去,而不能被排除在核心决策团队之外,干等着内阁背着自己形成最终决议再报给你签字画押。

其实唐宋以来的制度就是皇帝带领宰相们议事,偶遇秦桧、贾似道这样的权相当政,在会上架空皇帝,但好歹也要让皇帝参与。

现在王振这么一搞,皇帝连宰相议事的门都进不去了,自然沦为橡皮图章,所以明朝皇帝总给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亦并非某些人批评的懒政,实是因权力太虚所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在各个世界当爸爸[快穿]巫师世界的永生者都市仙尊楚医生的作精娇妻是玄门大佬快穿之完美炮灰我靠背诵唐诗宋词飞升大明:爷爷,我不想当皇上啊重生逆袭:高冷总裁暖心爱拜师九叔人在斗罗,没有魂环我的剧本必是HE绝地求生之天下无敌全球每月一个新规则我在末世开商店双宝驾到:冷傲爹地太能撩神门无边维度电影世界交换师娇娘春闺诸天万界神龙系统重生纨绔权臣家的小娇娘我的名字,你的姓氏流放前我已经富可敌国了从火影开始签到港片里的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