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正说着电话又响了起来,是邹庭长。
我心想邹庭长真是太客气了,多给了我一周的假期,还要主动打电话来拜年。
我酝酿好情绪,按下接听键,语气欢快高昂地“喂”
了一声。
邹庭长在电话那头说:“小桂,赶紧准备准备,明天跟我去北京。”
我的心一下子跌到谷底,尚且不甘心地问了句:“去北京干什么啊?”
邹庭长简洁明了地回答我说:“接访。”
“接访”
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司法术语,主要是指一种以粉饰太平为目的,以谈判、诱骗、威胁、强迫等为手段,将进京上访的当事人遣送回原籍的行为。
这个词在不同的主体间有不同的说法。
法院称之为“接访”
,这个“接”
可以理解为接待,也可以理解为接受,或者更为直观地理解为接送。
春运期间就有流传颇广的一个段子,说是一个在北京打工的老农民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于是扯起一张硬纸板,写上“上访”
二字招摇过市,很快就被接访单位开车送回老家,一路上还管了两顿饭。
老农万分感动,感谢不已。
但在上访户的口中,这个词被称为“截访”
,更有人称之为“劫访”
。
我个人觉得,从贴近事实的角度来说,上访户们的用词还是比较准确的。
在正月初六的上午,我陪同邹庭长登上了去北京的飞机。
同行的还有立案庭的牛庭长和一个姓于的小伙子,还有两名法警,一个姓洪,一个姓叶。
在飞机上邹庭长简单跟我讲了这次接访的工作任务。
这次接访是为即将到来的“两会”
服务的。
邹庭长说,很多上访户瞅准“两会”
时机,闻风而动,纷纷去最高院和国家信访局上访。
现在最高院对每个省的上访户数量有个排名,以此作为衡量各地区民众对司法的满意度的标尺,据内部人士透露,最近本省的排名一路飙升,为此省高院的院长非常生气,后果非常严重,下令各中院纷纷派人驻扎北京,力争在正月初七最高院信访接待室正式上班前,将上访人员拦截并送回。
立案庭的牛庭长算是个接访专家了。
他跟我们介绍说,立案庭在正月初四就派了两个审判员去北京了,带了四名法警,开走两辆大巴车。
他们将分成两批,一批守候在北京南站,一批在进北京城的高速公路收费站蹲点。
两个审判员都是专门搞信访接待的,熟悉涂城的每一名上访老户,只要看到熟悉的脸孔,立刻拉到大巴上送回涂城,一个也不放过。
牛庭长说:“这算是我们对上访户们布置下的第一道关卡。
第二道关卡是我和小于,我们的任务是在信访接待室前巡逻,看看有没有漏网之鱼。”
他看我一脸茫然,问:“第一次接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