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然而,勇于探究的学生永远不会放弃古典作品,无论这些作品是用什么语言写的,有多么悠久的历史。
所谓古典,不就是对人类最崇高思想的记载吗?它们是唯一不朽的神谕。
至于那些对最现代问题的探询,即便是求神问卜于特尔斐、多多那,你也得不到确切答案,而在古典著作中却找得到。
或许我们可以先不去研究大自然,因为她的历史已经很古老了。
阅读优秀的著作,也就是说,阅读真正有意义的书,这是一次崇高的历练。
读者耗费的心力,超过了举世公认的任何训练。
这需要一种训练,像运动员一样,终身不辍,持之以恒。
读书与著书一样,需要审慎而静心。
即使你讲的语言与原著的语言相同也是不够的,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听的语言与读的语言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其中一种是短暂的,一种声音,一种口舌,一种方言,文明程度不高,甚至可以说几近粗野,我们像野兽一般,从母亲那里无意间学得。
而另一种,则是前者成熟而精练的表达;如果前者是我们的“母语”
,那后者就是我们的“父语”
,是大浪淘沙淘出的精练表达,它寓意无穷,非我们的耳朵所能领悟的,只有重生一次,才能掌握。
中世纪那些讲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民众,并没有因为生而逢时而有资格读到用那种语言写成的天才作品,因为那不是用他们所熟知的那种希腊语或拉丁语写成的,而是用一种文学的精练语言写成的。
他们没有学到比希腊罗马更高贵一些的方言,在他们的眼中,载着这些文字的那些材料无异于一堆垃圾,而对于当代人那些廉价的文学,他们却倍加赞扬。
欧洲几个国家拥有了自己的文字,尽管粗糙,却也清楚明了,足够支撑文学的兴起了。
于是他们便有了最初的学问,学者们也得以目睹远古的宝藏。
当时,希腊罗马的民众听不懂的东西,几经沧桑之后,只有几个学者能读懂了,也仅剩这么几位学者仍然在研读它们。
无论我们对演说家的即兴辩才如何赞不绝口,那最高贵的文字通常还是隐藏于或超越于瞬息万变的口语,仿佛繁星点点的苍穹隐匿于浮云背后。
群星浩瀚,看到它们的人自能阅读它们。
天文学家永不停息地注解它们,观测它们。
它们不同于我们日常的谈吐或雾气氤氲的呼吸。
论坛上所谓的雄辩,通常就是学术中的修辞。
演说家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向那些听众滔滔不绝地讲述。
但作家更注重宁静的生活,那些激发演说家灵感的活动与人群只能搅得作家心烦意乱。
作家演说的对象是人类的智慧与灵魂,是时代长河中任何能理解他的人。
无怪乎亚历山大率军出征时,总要在随身携带的宝盒里放一本《伊利亚特》。
文字是圣物之中的精品。
较之其他艺术作品,文字更为普遍,与我们更为接近。
它是最贴近生活本身的艺术作品。
它可以被译成各种语言,不仅可以阅读,还能用来呼吸;不仅可以展现在画布或大理石上,还能被雕刻在生命本身的气息中。
古人思想的象征变为今人的语言。
两千年的春秋给希腊文学的丰碑镀上了一层成熟的金秋色彩,犹如岁月在大理石上留下了色彩,因为它们把自己祥和而圣洁的气氛带到所有的国土上,让它们免受时间的侵蚀。
书籍是世间珍宝,是各个民族代代相传的健康遗产。
那最古老、最优秀的书籍,自自然然,堂堂正正地摆放在每个小屋的书架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