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同时联系新华社特约记者,准备召开一场全球直播发布会。
朱韵劝我谨慎:“一旦公布,可能会引发国际震荡,甚至招来打压。”
“那就更要公布了。”
我说,“否则我们和当年的他们有什么区别?”
发布会当天,我站在镜头前,朗读了《青萍协议》隐藏条款全文,并宣布将“启心计划”
全部开源,代码、实验数据、动物模型全部上传至“星火平台”
,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科学不属于某个国家、某个机构、某个时代。”
我说,“它属于每一个敢于凝视深渊的眼睛。”
直播结束不到两小时,全球已有超过十万名科研工作者下载资料。
印度一所乡村学校的学生用废弃手机改装出简易蓝光刺激装置,尝试提升记忆力;巴西贫民窟里的青年工程师结合本地材料,搭建了低成本认知增强舱;甚至有聋哑儿童家长反馈,特定频率光照似乎改善了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变革,开始了。
最后一项验证最难??让一个普通人完成科学突破。
我想起了一个人:李石头。
他是敦煌基地的临时工,初中辍学,靠修车维生。
但他有个习惯:每晚收工后,都会坐在沙丘上看星星,用粉笔在地上画各种奇怪的符号。
有一次我路过,发现他在推演行星轨道,完全没有学过天体力学,却用自创的几何方法逼近开普勒定律。
我去找到了他,给他一台平板电脑,让他自由使用【昆仑?源】公开的部分思维工具。
三个月后,他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基于沙漠风蚀形态模拟宇宙膨胀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听起来荒诞?
可当他把玉门关外千年风蚀柱的分布规律,与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系团排列做对比时,相关系数高达0.93。
更惊人的是,他提出一个假设:宇宙的加速膨胀,可能并非源于暗能量,而是空间本身存在一种“结构性疲劳”
,就像岩石长期受风化后逐渐崩解。
这个想法太过离经叛道,却被三位诺奖级物理学家联名推荐发表于《自然》增刊。
评审意见写道:“也许他错了。
但他的思维方式提醒我们:有时候,无知恰恰是最纯粹的好奇。”
当我把这三项成果上传至【影】的核心接口时,黑球剧烈震颤,红光转为纯净的白色。
整座罗布泊基地开始共鸣,晶体墙壁上的液态光流加速奔涌,最终汇聚成一句话,投射在大厅穹顶:
>**“你没有继承答案,而是重新提出了问题。
**
>**欢迎加入第十八人。”
**
随后,海量数据开始释放:
-“灵枢理论”
全套实验记录,包括人体试验证据(志愿者名单中赫然写着“沈昭宁”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