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条巷道又一条巷道,一道券门又一道券门,墙头层叠,深巷相连,游走其中,如入迷宫。
在一座形同古庙的建筑面前,我停下了脚步。
巷道通到这里,略向两边撒开了一些,留下一块小小的广场。
站在这广场上,我内心中那一份突生的紧张情绪又慢慢松驰下来。
我想,初入西递村的不适应,肯定是因为时代的差异感而造成的。
踏入西递村的一刹那,犹如一个过惯了现代都市生活的人突然回到了数百年前的古代。
这种时空的倒错使心理一时难以适应。
但毕竟,老房子是我怀旧情绪的对应物,所以,当最初的不适应消散以后,代之而来的便是那种亲切而温馨的感觉了。
关于西递村的建筑风格,已有不少专家写出了精湛的研究文章。
用不着我这外行再来绕舌一番。
这村子建村有930多年,历明、清两代,至今竟然保存得如此完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村子至今尚存明、清民居124栋,现住村民大都姓胡。
我想,原来这村子恐怕清一色是胡姓人家。
聚族而居,本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大特征。
一村之建设、之兴盛、之衰败,莫不同这一族姓人家之迁涉、之兴盛、之衰败息息相关。
村口那一座傲岸的古牌坊,横匾书有“胶州刺史”
,“嘉庆乙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
等字样,这胡文光,当是西递村能够兴盛的理由了。
一个村子,一族人氏中出了一位朝庭命官,这村子与族氏,便可在地方上显赫起来。
>r>
一姓一村,一村又如同一寨。
这在现代,感到不可理解,但在古代,却是随处可见的常例。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在村民家投宿一晚(许多村民已把居家改作客店了),找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与他共斟一壶老酒,请他讲讲这西递村的历史,这胡姓人家的历史。
这其中必定有许多吸引人的故事。
我对这种世代沿续的村落,总是怀有一份眷念。
一个村子,一个家族,一部历史,一种文化,一种传统。
作为一个城里人,我深切地感到,现代人类在走向开放的同时,又走向了封闭。
舞厅、咖啡厅、俱乐部各种各样的社交场所,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了种种方便。
但是,一个居民区,一栋宿舍楼,你即使入住其中很多年了,也未必能认识你的邻居。
“门虽设而常关”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陶渊明先生的理想,在现代都市中得以实现。
只不过我们相闻的不是鸡犬之声,而是邻居孩子弹奏的钢琴声或是家庭卡拉ok的噪声了。
走在西递村的巷道上,虽然暮色渐深,寒雨潇潇。
可是,村民们的家,却没有哪一户是“雨打梨花深闭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