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称赞五亭桥是“古代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它象一首立体的诗,矗立在瘦西湖的山光水色之中,向世人传递着中国古代造桥艺术的魅力。
诚如一位古桥鉴赏家家的赞叹:它的厚重的桥基、空灵的拱券,直线的拼缝、转角的弧线,大小的搭配、图形的变换,既独具匠心又不着痕迹。
使得眼前的这座五亭桥象一条五彩的腰带,紧束瘦西湖的腰肢。
扬州的历史上,很少建造大型的石拱桥。
五亭桥大概是存世中惟一的一座了。
如果要在今天的扬州,挑选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五亭桥应该是首选。
但是,游客们在欣赏五亭桥的美景时,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座桥的建造曾引发了一次官场的地震。
却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江南,对刚刚修葺一新的大虹桥与瘦西湖的园林风光赞不绝口。
遗憾的是,瘦西湖因没有疏浚,航道时断时续,一心想乘坐游船前往平山堂的乾隆,只得在莲花埂舍舟登岸,这多少扫了他的游兴。
六年之后,乾隆又下江南各州,他这第二次南下的诏旨到达扬州,地方上各衙门的官员便凑在一起商量接待方案。
当时扬州各种衙门众多,但最大的衙门仍属两淮巡盐御史。
接待乾隆的主要责任人,当然是刚刚莅任的两淮盐御史高桓了。
高桓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他的姐姐是乾隆宠爱的贵妃。
高桓为了让姐夫第二次巡游扬州玩得开心,决定疏浚瘦西湖的航道,并挖开莲花埂让游船直接航行到平山堂所在的蜀冈之下。
为了不影响游人的通行,遂决定在被挖开的莲花埂上建一座桥梁,这就是五亭桥的由来。
在瘦西湖的中段应该建一座什么样的桥,才能与这里的自然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呢?长期住在北京的高桓,经反复斟酌,决定吸收北海五龙桥以及万岁山五亭的建造方式,再配之以金刚宝座塔式的桥基。
将这三样统一于一座桥上,施工难度极大,但却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桥梁式样,并为扬州留下建筑的奇迹。
关于五亭桥的建造工艺,《扬州古桥》一书是这样介绍的:
如此巨大的石拱桥需要牢固的桥梁基础,扬州工匠采用了扩大基础加木桩的技术……建成后的五亭桥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全长5799米,宽6到186米不等。
15个拱形桥孔中,中心拱桥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型,直贯东西,便于大型船只通过。
旁边12个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跨径3米左右,可洞洞相通,亦呈小的半圆型,可过小游船。
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
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态各殊。
建造这样一个风格独特的五亭桥,需要巨大的经费。
乾隆皇帝诏旨说得明白,他南下江南的一应费用,由国库支付,不用地方承担。
但建造五亭桥的经费显然不能上奏朝廷,列入国家预算。
高桓自作主张,动用两淮巡盐御史衙门的小金库,这是一笔隐瞒了朝廷的额外收入,即巡盐御史衙门向盐商发放盐引时,除上交朝廷的例银之处,每引多加纹银三两,仅此一项,每年可收银二十多万两。
乾隆皇帝第二次到达扬州,当他乘坐画舫穿过五亭桥时,不禁“龙颜大悦”
,命令停舟上岸,在五亭桥上听了一曲笙歌,并对营建此项工程的地方官员给予了褒奖。
但是,几年后,一个偶然的原因,使“两淮盐引案”
曝光。
乾隆震怒,下旨将担任过两淮盐运御史的普福、高桓、卢见曾三任长官革职下狱,被牵进此案的官员达数十人之多,一时间,此案成为乾隆亲自过问的朝廷第一大案。
但是,追查的结果更令乾隆皇帝难堪,因为这些“小金库”
的数百万两银子,多半花在他每次下江南的接待和备办贡品上,其中当然也包括修建五亭桥及疏浚瘦西湖而花掉的数万两银子。
此案最终草草收场。
但普福、高桓、卢见曾三位盐运御史都为此丢掉了性命。
因为一座桥而让三位朝廷重臣命赴黄泉,在中国留下的众多古桥中,这恐怕是唯一的个案了。
但是,只要抛开政治与艺术之间那种最为隐秘的血缘关系,在灿烂的阳光下,我们仍能陶醉于纯粹的艺术的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