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产品的定位上,益海以口福品牌以及为家乐福等大型卖场贴牌等低端产品为主,主要以价格策略占领小包装食用油低端市场,嘉里粮油则以金龙鱼引导中高端产品线,以鲤鱼及部分区域品牌占领低端市场,而胡姬花则在部分地区以花生油稳坐高端市场,产品的定位上双方体现了高端与低端的有机组合;在生产企业地理布局方面,益海11个生产基地位于安徽芜湖、河南周口、河北秦皇岛、四川广汉等二、三线城市,而嘉里粮油的8大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天津、上海、深圳等航运方便、消费水平高的国内一、二线城市,二者交叉覆盖不同市场;在产业链上,益海侧重于产业链中游,嘉里粮油则聚焦产业链的下游。
通过益海与嘉里粮油,郭氏家族已在国内粮油市场形成了高、中、低端产品,覆盖一、二、三线城市的全方位布局。
产业链中、下游通吃,益海嘉里在中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就做到了!
但这远不是故事的全部。
(三)打通上游,靠向中国出口油脂原料赢取最大利润很少有人会想到,益海嘉里在中国油脂市场凶猛拼杀,挣到的只是1.5%到4%的利润率。
事实确实如此。
中国油脂市场刀光剑影,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要想挣到垄断利润断乎难矣。
但这正是包括益海嘉里在内的国际粮企们所期待的:把利润打得极低,逼迫中国企业退出竞争!
因为它们不怕。
它们在海外握有大豆、握有棕榈油的原料,钱可以在原料这头挣到!
上、中、下游的跨境布局,使“益海嘉里”
们有足够的空间利用各国不同的税法进行避税。
合并了益海嘉里在新加坡上市的丰益国际披露,其海外种植企业的利润率高达约24%,远远高于其在中国终端市场的1.5%~4%。
这正是益海嘉里在中国油脂市场上、中、下游的完美布局和攻城略地所带来的“产业链”
——“价值链”
收益。
我们来看丰益国际是如何接通这上中下游、通吃中国油脂市场收益的。
益海与嘉里粮油在中下游的全方位布局迅速增加了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
为此,在布局中国粮油市场的同时,郭氏家族企业加快了在产业链前端棕榈油种植与生产环节的开拓。
丰益控股成立当年,便收购了印尼7100亩土地,建立油棕种植园。
2006年,丰益控股旗下丰益国际联手ADM花费580万美元,一举并购5家印度尼西亚种植公司,其种植土地储备因此增加了8.5万公顷。
之后通过一系列并购,丰益控股种植园面积迅速增加,截至2008年底,丰益控股已将油棕的种植面积提高到22.33万公顷,其中在印尼拥有16.08万公顷,在马来西亚拥有6.25万公顷。
此外,通过Plasma计划,在印尼管理3.39万公顷土地。
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油棕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7万、2.57万公顷,总计超过10万公顷;到2005年底,PPB油棕总共拥有约36.32万公顷土地储备,其中约8万公顷位于马来西亚,28.32万公顷位于印尼,增加了近3倍之多。
在增加油棕种植园面积的同时,郭氏家族也加大了棕榈油产能的扩张。
自1995年丰益控股建立第一家棕榈油压榨工厂起,之后便在棕油研磨、压榨、精炼等生产环节不断扩张,产能得以迅速提升。
2006年,丰益国际将郭氏家族系内公司——马来西亚主要的棕榈油及棕榈仁油精炼商与出口商——PPB集团旗下的PGEO公司(简称PGEO)收归囊中。
并购公告显示,2006年,该公司35%的产品销往中国。
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到2008年,丰益国际加工的棕榈原油达到150.52万吨,比上年提高了26%,棕仁加工达到了35.03万吨,比上年增长了25%。
2007年,丰益国际的棕榈油和月桂油贸易从2006年的790万吨上升到1340万吨,而2007年销往中国的棕榈油达到400万吨以上。
而中国粮油信息中心的信息显示:2007年中国棕榈油进口量不超过600万吨。
此外,公开行业数据显示,益海嘉里占据了中国棕榈油市场约70%的份额。
也就是说,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布局,郭氏家族得以将其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油料作物种植的优势与中国广阔的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实现了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
但事情远非仅仅如此。
(四)借原料优势,全面分享中国油脂产业成长在中国市场上,无论是谁,都能够轻易感受到金龙鱼与福临门缠斗时的烽火硝烟,有时我们还能听闻到福临门略胜一筹的消息。
事实上,在益海嘉里等外资粮油企业在华业务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国内舆论对其在中国垄断布局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就不绝于耳,而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内资粮油企业的发展。
2008年9月3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