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个回来报告说,鞋子在那儿卖不动,因为那里没有人穿鞋子。
而另一个却回来说,太好了,那里市场太大了,因为那里没有人穿鞋子。
两个业务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各自得出的最后判断自然也就南辕北辙。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仅仅二十多年时间,嘉里粮油,这个由马来西亚著名华商郭鹤年一手打造的企业,借道中粮集团,以在广东建立南海油脂公司为起点,教我们中国人学会了食用小包装的精炼食用油,让我们知道了金龙鱼这个新创的品牌,同时也让我们让出了40%以上的食用油市场,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金龙鱼是从南海油脂——这个1990年由嘉里粮油和中粮集团下属公司合资建设的精炼厂——里“游”
出来的。
金龙鱼一经问世,就在中国食用油市场上掀起巨大冲击波,“福利油”
一度成为它的代名词,轻便、易用和看似的价格不高,福利和送礼佳品,是它取得认同的法宝。
中国人轻易就为金龙鱼改变了原来用散装油的习惯,小包装食用油一下子成了食用油消费的必需品。
在南海油脂之后,嘉里粮油九度追加投资,炼油生产罐装基地从1个增加到8个,分别位于深圳、青岛、西安、成都、厦门、上海、广西防城港、辽宁营口港,只不过除深圳的南海油脂外,嘉里再没有与中粮合作过。
原因很简单,中粮被嘉里算计了!
中粮虽然在合资公司中间接持有的股份总和约47%,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但它却没有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
而更为重要的是,金龙鱼商标的归属权并不属于南海油脂,而是放在了新加坡郭氏集团的名下。
显然,如果嘉里另建新厂,使用金龙鱼品牌生产和销售同种产品,中粮并不能得到利益。
在此博弈格局下,中粮很难分享到金龙鱼快速成长的果实。
这也成为尔后中粮从1992年起开始另立山头自创品牌,以一己之力开拓国产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缘由。
以南海油脂的金龙鱼为起点,嘉里粮油陆续在中国市场推出了16个品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胡姬花、鲤鱼、元宝、香满园、花旗、手标、巧厨等。
这种多品牌战略在中国企业中是罕见的,按照当时南海油脂总经理李福官的说法,与其等竞争对手和自己争夺市场,不如自己先设置竞争对手,根据市场需求,在不同层面,从高到低,在不同品种上,设立不同定位的品牌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嘉里粮油的多品牌策略效果明显,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食用油品牌市场占有率调研报告,2008年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为金龙鱼,实际占有率和加权占有率分别为30.83%和29.98%,胡姬花排在福临门和鲁花之后,实际占有率和加权占有率分别为4.84%和4.64%,加上香满园、元宝、鲤鱼等上榜品牌,嘉里粮油旗下品牌占据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总体份额达4成。
嘉里粮油以小包装食用油布局中国市场,改变了中国老百姓以菜籽油为主的传统消费习惯,转而消费以大豆和棕榈油等进口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小包装食用油。
据农业咨询机构“东方艾格”
的数据,2006~2007年度,豆油和棕榈油已经占据了中国植物油消费市场的前两位,消费份额分别为37.3%和21.4%。
中国食用油市场消费结构的转变,为郭氏家族整合产业链中上游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成为郭氏家族征战中国粮油市场战略上的精彩伏笔!
(二)谋划中游,结盟ADM促益海成为中国最大粮油加工企业现在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界,经常有人把2003~2004年的“大豆危机”
与国际四大粮企ABCD联系在一起。
其实,危机中获益最大的是郭氏家族所拥有的丰益集团直接控股的益海公司。
ABCD中的ADM公司在危机中所获之益,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它对益海的投资上,当然,它在供应原料大豆环节上赚的钱除外。
进军中国大豆油压榨业,郭氏家族就是结盟ADM公司一起进行的。
让我们来说说当年的“大豆危机”
。
作为大豆的原产国,大豆种植在中国已有4700年的历史,其他国家虽只有几十年的栽培历史但是发展迅猛。
美国打着“帮助穷国发展农业”
的旗号向巴西、阿根廷等国积极推广种植转基因大豆。
其产量迅猛增长并很快超过中国,形成了大豆产量美国第一、巴西第二、阿根廷第三、中国第四的格局。
1994年,我国大豆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600万吨,但仍无法弥补我国的需求缺口。
自1995年开始,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摇身一变成为大豆净进口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