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当我们想到无论怎样宽慰死者的亲友,减轻死亡带给他们的愧疚与哀痛,对于亡人而言,一切都是徒劳,我们所做的只是在平添自己的忧伤。
死者已安寝于地下,其处境绝不再会为世上的纷扰所左右,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死者身处在阴森可怖的墓穴中会产生的悲哀,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的感觉置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中,把我们活着的灵魂可能具有的感觉附在无生命的躯体之上,于是,对死者的同情与对死亡的恐惧便在我们身上蔓延开来。
尽管这些设想中的情景在我们死后不会对我们产生任何影响,但我们生前却无法逃离它的折磨。
而恰恰是因为这种恐惧产生了人本性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
这种恐惧破坏了人们的幸福,却抑制了不义之举,为社会带来公平;这种恐惧折磨着人的内心,却捍卫了秩序,为社会带来保护。
第二节相濡以沫的快感
无论同情是因何产生的,或者说它是如何产生的,身处逆境时,没有什么事物会比看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同情更能使我们快乐。
同样,也没有什么比别人的冷漠表现使我们失望。
那些自认为了解人性,喜欢片面推断我们全部想法以及情感的人,根据自己的原则,自以为全然理解这种快感和痛苦的原因。
他们说,当人感到无助与软弱时,看到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情感,就会感到高兴,因为这个人确信会由此得到帮助而产生欣慰:反之,他就不会感到高兴,他人的冷漠会让他更加的无助和沮丧。
但是,痛苦与快乐的感觉永远是转瞬即逝的,它们经常发生在那种毫无意义的场景中,因此显得格外耀眼,这往往不是刻意为之的。
当一个人尽其所能地去逗同伴开心,却发现四周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他的俏皮话发笑,那么他就会感到不快和屈辱;相反,同伴们因为他的行为而欢笑,那么他会非常愉快并且产生很大的成就感。
他把同伴的感情和自己的感情一并看作是最大的赞赏。
他人的同情可以产生快乐,无人回应则让我们失望和痛苦。
当我们反复的阅读一本书或者一首诗歌直到自己无法再从中体会到任何乐趣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给我们的同伴朗读的劲头十足。
对于同伴来说,它是新鲜的,即便我们已经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我们还是会从同伴心中激发的快感而感到一种愉快,并且为一种如获知己的感觉兴奋不已。
相反来说,如果同伴没有觉得有趣,我们会很失望,并且会失去向他朗读时的快感和欲望。
这再一次证明,人们的认同与感情的一致是快乐的源泉,而他们的冷漠必然会使我们难过。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的情绪高涨与低落的原因,但这不是唯一的源头。
人们对我欢快的感情产生共鸣和认同,那么我会更加的高兴;人们对我的不幸所表示的同情,如果不能使我高兴,反而有可能加剧我的沮丧。
一般情况下,同情既增加快乐也减轻痛苦。
所以,当我们在不高兴的时候更想能找一个人一吐为快,这个时候出现的同情如同雪中送炭,比平时的关心更能安抚我们不安的心灵。
所以,为什么说最能让不幸的人感到宽慰的事莫过于找一个愿意倾听他们不幸的临听者。
由于他人的同情,使不幸的人解卸下了一部分的痛苦,临听者感受着不幸者的悲痛与内心的焦灼,而且他们一同承担着痛苦,从而减轻了他们心灵上的重负。
在倾诉的过程中,倾诉者不自觉地重新唤起了以往那些伤心与愤怒的回忆,因此痛苦,同时情绪也得到了宣泄,涕泪横流。
当然,他们也从临听者那里得到了安慰,重新唤起的心灵的伤痛在他人的同情之下获得了更大的补偿,因此,倾诉者往往唤起痛苦大哭一场之后便如释重负;相对来说,对不幸之人最大的侮辱与挑衅莫过于轻视他们的不幸与对他们的不幸充耳不闻,由此激发出来强烈的怨恨与愤怒,这在置身事外的常人来看是不可理解的,但这种感情是真实的。
因此,如果你不与人分享你的快乐或者你对同伴的快乐无动于衷只是失礼的话,那么你轻视、无视或不尊重来向你倾诉他们苦恼的人,就是粗鄙残忍的行为了。
爱是美好的感情,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恨则只会让人产生不快,独自享受快乐应该得到理解,而独自承受着不快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相较渴望朋友分享我们的快乐,我们更渴望他们理解我们的不幸与悲痛。
当我们一帆风顺的时候,即使朋友很少关心我们,我们也不会太过于在意。
但是一旦我们受到了伤害与痛苦时,如果朋友们都显得漠不关心甚至无视我们的不幸、轻视我们的痛苦,我们就难免为之怒火中烧。
举一个类似的例子,我们往往对朋友的朋友并无多大的兴趣,而对与我们作对的人的朋友却很容易心怀敌意。
这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就算我们对朋友的朋友抱有成见也会因为朋友和礼数而有所克制。
但对我们不喜欢的人友好的人就用不着那么客气了。
爱和快乐会让人感到幸福、内心满足的话,那么悲痛与愤怒总会让人耿耿于怀,这种感情强烈地需要别人的同情来籍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